當台灣教授躲在研究室不食人間煙火,美國這樣教學生提早面對社會現實啦!

2015-12-29 07:30

? 人氣

這樣的商管課程,只會躲在研究室裡的教授恐怕沒辦法教(圖/SnippyHolloW@flickr)

這樣的商管課程,只會躲在研究室裡的教授恐怕沒辦法教(圖/SnippyHolloW@flickr)

看兩個人寫電子郵件對罵,這竟然是上課的重點?好幾年以前,我參訪一間上海的商學院,那所商學院和美國名校合作,安排美國教授去上海開短期課程。既然到了,商學院就安排我旁聽一堂課程──教材不是課本,而是幾封電子郵件!雖然我是商學院畢業的,坦白說那堂課我聽得霧煞煞。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多年後的今天,我終於明白那次的課程其實是一個「情境題」,而且是歐美和實務有關的課程,都會使用到的題型、授課方法,效果相當好,但在國內仍然少有教授使用。

沒有真槍實彈,也要打打漆彈

那時候在上海那堂「跨國企業管理」課程看到的情境題,大略是這樣子的:一個跨國公司,印度主管和日本主管寫電子郵件討論重要的商務事項。結果,雙方從一開始的客氣有禮,後來口吻逐漸冷漠和防衛,結果後來劍拔弩張,最後合作交涉的事項不成,甚至還惡言相向。

這人寫的數封非常擬真的電子郵件攤在眼前,教授開始帶領同學討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雙方為什麼動怒?如果你是其中一方,看懂來龍去脈後,你會怎麼寫一封電子郵件解釋和化解?如果你是雙方主管,你又會怎麼和雙方說明與化解衝突?

坦白說,我一直認為自己英文很好,那幾封英文信,每個字也都看懂了。但是卻真的回答不出來教授的提問。在場的同學,似乎多半也沒看得很懂。

於是教授開始提問,邀請同學發言。隨著同學的發言,教授把線索一一整理在白板上,學生們把看到的一鱗半爪漸漸拼湊起來:原來是日本主管覺得不必說清楚的事情,讓印度主管誤會了;印度主管想問清楚的事,日本主管覺得被冒犯;此外,雙方對彼此的權力關係、追求的目標並不相同,但是並沒有明言澄清。

其實,我當時沒有很理解這堂課的運作邏輯。過了幾年回想起來,我發現那堂課就是一個基於現實情境的討論,而且我會給那堂課很高的評價。

這樣的情境,是真實企業中有可能發生的,甚至也許是經常發生的。如果在真實的企業中工作,你每天可能都要努力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或是在發生了之後有效處理。

thing01.jpg
課堂提到的情境,是真實企業中有可能發生的,甚至也許是經常發生的(圖/作者提供)

教商管之前,先來演齣戲吧

情境題也很適合和理論教學混合運用,或是至少在考試、作業中使用。有一個教國際貿易課程的年輕老師,就曾經給我看他的考試題目。他的考題不是隨隨便便的名詞解釋、理論演算。

先省略細節,他的考題大致是模擬一個德國公司的老闆和部屬在討論貨品買賣的實際問題:我們的貨物賣到日本,因為兩國的貿易協定,會有多少稅率,該如何訂價,是否和當地貨品相比下有競爭力?如果獲利,和經銷商又如何拆帳?如果是賣到法國、義大利⋯⋯會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這些國家設定不同的貿易規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