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1979)或溯及更早的1958年,因為中華民國國軍守住金門,讓共軍止步於台灣海峽之外的重要戰役,換取台海和平穩定的發展。於此同時,中國大陸的《告台灣同胞書》於焉而生,尤其是第五次(1979)的發表,明確指出要結束兩岸軍事對峙、開放兩岸三通、擴大兩岸交流等方針,係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政策改變。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周年紀念會上,再次針對台獨勢力發表堅硬措詞︰「『臺獨』是歷史逆流,是絕路。」「認清『臺獨』只會給臺灣帶來深重禍害,堅決反對『臺獨』分裂」「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臺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
近年來,台獨主義者無所不用其極的在制憲上、國際體育、國際經貿、國際衛生等外交活動上,進行「台灣」正名運動,取代「中華民國」,他們認為只要正名運動能偷渡成功,台灣獨立也算達到某種程度的精神勝利,然而在中國大陸的強勢阻擾下,挑動統獨的敏感神經從來只有倒退兩岸關係,升高敵對意識,未曾在其中獲得實質利益。
從2018的公投案之一︰「東奧正名」觀察──投票結果以571萬票,不同意以「台灣」(Taiwan)為全名申請,也可看出台灣最新民意是︰「反對利用台灣或台獨成為競逐政黨、團體、個人的籌碼,置入極(急)獨主義,破壞兩岸穩定和諧的關係。」
而蔡總統回應習主席的談話︰「我們不接受『九二共識』,根本原因是因為北京政府定義的『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一國兩制。」企圖一口咬定一九九二年由海基會和海峽會兩會談以降所形成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等同「一國兩制」。
事實上,「九二共識」是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各自爭取「中國」在政治上、法理上、歷史上的名器;而所謂的「一國兩制」是一個國家實行兩種不同政治制度,但實際掌控與支配權力仍臣屬於另一個政治實體,如鄰近的港、澳(邦聯國家較有可能產生政治對等、互不臣屬的結構)。
兩岸未曾就「一國兩制」進行過政治討論,它不是過去式,也非現在式,更非未來式。
中華民國實行民主憲政制度七十一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的馬列主義、毛、鄧等思想截然不同。顯見「一中一制」──方貼近符合各自的政治現實,兩種不同政治制度要併存於一個國家顯然不容,因為中華民國堅持自由民主制度不可能改變。
當兩岸分治七十年,即已說明「一個中國」不會僅僅代表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台灣地區」或曰「台灣省」從未被中國共產黨支配過一天一夜。
七十年的漫漫長夜,說明了「兩個中國」併存歷史的事實,而台灣本土運動的發萌,卻要推翻這個「一個中國」的憲法架構,企圖樹立新的政權、國號,成為百分百的法理台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