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快訊
  • 重大快訊
  • 重大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楊建銘專欄:未來預想圖─通用、特斯拉與法拉利

2016-03-25 06:50

? 人氣

台北市長柯文哲於美國時間10日下午參訪全球最大的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公司,並體驗自動駕駛。(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長柯文哲於美國時間10日下午參訪全球最大的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公司,並體驗自動駕駛。(台北市政府)

在風險新創上向來相對保守的通用汽車,在今年一開年就做了兩筆金額不小的相關交易。首先是在一月以五十五億美元的估值投資Lyft高達五億美元的金額,接著在三月收購無人車技術新創Cruise Automation收購金額根據財富雜誌推估高達十億美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如果考慮到通用汽車平均一年大約七十多億美元的研發支出,這兩筆前後時間不超過兩個月、總值超過十五億美元的新創投資,可以說是狠下心來下足本了。

其中特別是Cruise Automation的收購讓人側目,這間相對低調的新創2013年成立以來只募了三輪(種子、A輪和可轉債)總共不到兩千萬美元的資金,卻能順利在成立不到三年就以十億美元出售,資本效率倍數超過50倍,比Nest出售給Google時的40倍還要高。

而對比前一輪的估值九千萬美元,出售價的十億美元代表輪與輪之間估值成長超過11倍,幾乎可以確定各輪投資者都獲得相當可觀的回報倍數。而講到投資者,更是相當有意思的陣容,其中種子輪包含了知名加速器Y Combinator、SV Angel、遊戲影音串流服務Twitch創辦人Justin Kan、楊致遠的AME Cloud風險資本以及TechCrunch創辦人的CrunchFund,而A輪投資人則有Y Combinator的執行長Sam Altman不避嫌地自掏腰包投資。

Cruise Automation那耐人尋味的投資人名單其實是很有趣的新創文章題材,但本文倒不打算討論這個部分。筆者想討論的是通用汽車這兩筆新創投資對於自動車業所代表的意義,為了討論這個主題,我把來勢洶洶的特斯拉和老神在在的法拉利一同拉進文章來。

首先,在一月的專欄《汽車市場的第三次衝擊》中,我已經大致分析過自駕電動車對許多產業可能造成的衝擊。文章刊出後有不少網友問我說:那為什麼各大車廠不自己開發無人車的技術呢?

這個問題很簡單:你會動手開發一個會重創自己現有營收的新技術嗎?

有些鐵齒的人可能會堅持肯定的答案,但實際上是大多數的企業都會駐足不前。

在市場學術語中這種新產品造成舊產品銷售下降的現象稱為cannibalization,有些中文翻譯為「自我蠶食」。對於自我蠶食的恐懼常常成為企業創新的阻礙,尤其是高營收但低利潤的產業,特別會害怕新產品重創逐漸老去但風韻猶存的「現金牛」。

大多數市場學教學案例中的自我蠶食效應通常是漸進的,例如10%左右的低比例估算衝擊,但無人車對於現有汽車的取代效應,如我之前的專欄所述可能是一台取代五台的效應,若真的發生這種事,那就不叫「蠶食」,而是「巨噬」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