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文青捧殺了台灣電影,「流浪地球」給了華人希望

2019-02-19 06:10

? 人氣

電影《流浪地球》點映活動現場。(新華社)

電影《流浪地球》點映活動現場。(新華社)

「流浪地球」正在一路突破中國大陸的票房紀錄,上映不到兩週,其所引起的巨大回響,不但一開始即超越了電影本身的討論,數天內甚至超越了文化層次,上升到民族情懷與中國未來的論辯。觀眾熱情參與所造就的高票房,與其說是在「挺好片」,更大程度上卻是在「捐情懷」,以行銷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意外勝利,也是對中國電影工業的一項莫大激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問世不到半個月,「流浪地球」已確定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無論,它究竟是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好電影。

談電影的角度很多,「流浪地球」折射出來的社會現象也十分豐富,本文僅就電影工業此一層面,說說台灣電影產業的起落。

台灣電影起始於日據時期,公認第一部叫好叫座的台片是「望春風」。1949年後國民政府來台,電影資本的主要來源是政府,所以歷經了一段政治宣導片的時期。閩南語片於1955年到1981年屬於盛產期,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部電影(不含國語片)。

1960年代,台灣電影產業進入了多元時期,有社會風情,有鄉土寫實,有歷史宮闈,有愛情文藝,有武俠動作,也有黃梅調,歌仔戲。在1967年胡金銓編導的「龍門客棧」創造了票房紀錄後,武俠動作片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直到80年代。在此期間,因為台灣的國際政治處境急轉直下,也衍生出不少愛國政治宣傳片。

從60年代到80年代這20年,由於娛樂項目並不多,台灣電影產業可謂蓬勃,產量豐富,從業者眾,票房收入亦可觀。我父親就是一名資深影人,科班出身,在70-80年代不算長的從影生涯裡,作品百餘部(不含電視劇),執導過16部公開上映的電影,並在超過100部的電影裡擔任編劇,在圈內小有名氣,但並無社會知名度。即便是這樣一個不知名的從業者,30歲以前也當了導演,創作量頗豐,可見當時台灣電影的興盛。

80年代,電影榮景結束,我父親也轉往電視圈發展。

1982年起,台灣電影進入所謂「新浪潮時代」,寫實與現代主義的電影逐漸增多,台灣當局也成立了電影發展基金會等單位,透過輔導金來支持藝術電影,使得這類型的電影成為主流。80年代中期以後,電影產業迅速萎縮,在美方的威脅下,85年開放外國電影進口(廢除外片配額制度及停徵國片輔導金),衝擊國產電影,到了1996年,年產量僅剩15-20部,票房佔比1-2%。

從極盛到極衰,短短不過數年,對於電影業此一戲劇性的轉變,我父親歸罪於影評人吹捧藝術電影,使得有志從事影業的青年學生被誤導,以拍攝藝術性電影為職志。當然,這只是當事者(或受害者)的一家之言,以80年代走向開放社會的路程來看,好萊塢入侵,走傳統路線的商業電影勢必要遇到瓶頸與新挑戰,這是結構性問題,倘若商業電影推陳出新並持續創造票房佳績,藝術電影的佔比不會那麼高。

喜歡這篇文章嗎?

雁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