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業如果一蹶不振,出版業的崩潰還會遠嗎?

2017-04-13 16:29

? 人氣

雜誌業如果一蹶不振,出版業的崩潰還會遠嗎?(圖/Rocket Café提供)

雜誌業如果一蹶不振,出版業的崩潰還會遠嗎?(圖/Rocket Café提供)

紙書還有活路嗎?筆者認為,紙書其實還有的最後陣地,那就是它自身的紙感和空間感……有很多優秀的出版人,對於出版的形式做了很多成功的探索;過去著色書的暢銷、以及筆者做《小王子》立體書的經驗都顯示:「形式」很重要。但形式並不能挽救產業,只有產業升級才能挽救產業……

一個壞消息

早上收到台灣獨立出版人陳夏民兄的訊息,說他今年去上班了,把出版書籍只當做兼職。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記得在2015年北京書展上和他聊台灣出版業的情形,那會兒我們都激情滿滿;不過熱血終究敵不過現實,他終於暫時放下了創業六年的逗點文創,我去年熬了一年也沒出什麼成果,反而被坑得七葷八素。

我還記得他翻譯過海明威的《太陽依舊升起》,喜歡海明威的他,或許還會再戰江湖吧。

其他台灣主流出版業者的日子應該也不好過;市場容量小、出版社多、競爭更加激烈,中國市場又封鎖了,不讓台灣出版品進去,所以只能就地消化。因此可以想見,能在台灣出版業活下來的人都不簡單。

逗點文創出版的漫畫書。(圖/Rocket Café提供)
逗點文創出版的漫畫書。(圖/Rocket Café提供)

雜誌業是怎樣完蛋的?

說到對岸這邊,其實也沒好到哪裡去;微信公眾號一出來,雜誌業基本上就完蛋了。你雜誌再好,要錢呀;微信號再爛,免費呀。

況且微信號的內容,現在做得真的不爛,很多自媒體的水準遠遠超出傳統紙本媒體。無論從內容、好看性、實用性、即時性、趣味性等等各個方面,新媒體都已經遠超過紙本雜誌了。

在我看來,現在許多還活著的紙本報紙和雜誌都是殭屍;如果再不轉換營運思路,將會屍骨無存。

現在許多紙本報紙和雜誌都是殭屍;如果不轉換營運思路,將會屍骨無存。

之前和中國版《男人幫》前副主編王雁林聊天,他說許多他朋友圈的人,包括很多主編、主筆,都跑去經營微信公眾號了。他另一個從前當主編的好朋友,人家開了年薪幾百萬給他,但是他卻不去:「我在家寫寫文章,出去曬曬太陽,錢就賺到手了,幹嘛還去上朝九晚五的班啊?」

產業潰敗的前兆,首先就是人才的流失;看紙本雜誌圈的人才如此四散,這個產業怕是很快就不再能算是個產業了吧。

即將休刊的《Soup.》雜誌。紙媒的潰敗,是持續了多年的全球性大趨勢。(圖/Rocket Café提供)
即將休刊的《Soup.》雜誌。紙媒的潰敗,是持續了多年的全球性大趨勢。(圖/Rocket Café提供)

圖書業也會崩潰嗎?

有人說,紙本雜誌業完蛋了,紙書怎麼樣?

我做書也算做得蠻久的了,社會科學書、小說、繪本、立體書、獨立雜誌、私印書、美食雜誌、城市雜誌……,我全做過,幾乎涉獵過所有紙媒類型。簡單來說,我認為這些類型能活下來的很少,都面臨著生存危機。

其實,在這個網路時代,紙本作為一個物種,整體來說其實已經面臨到生存危機了;就像我們人類面對即將到來的機器人時代,也有很大的生存危機。

在不久的將來,你賴以生存的工作,隨時都可能被機器人替代;這是正在發生的殘酷現實。可以預見,很多產業都將發生革命性的變革和重建。

看到計程車、外賣小吃等產業被網路革命的現實,我曾經在日記本上寫過一句話:「網路時代一來,所有的產業都必須重新開機」。

網路時代一來,所有的產業都必須重新開機。

不論在哪個產業,你都最好警醒一下,自己所處的產業有沒有被「重做一遍」?如果沒有,那危機遲早會來,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繼續談圖書業吧。圖書作為紙本媒體的皇冠(雖然從業者一點都沒有皇冠的待遇),好多年前就面臨巨大的衝擊,很多人都總結過了,我再來簡單總結一下:

1. 載體的衝擊:網路、電子書、平板電腦、大螢幕手機……,每一個新載體都比紙書好攜帶、也更好用。

2. 時間的搶奪:美劇、英劇、日劇、遊戲、旅行……,現代人消遣娛樂的方式實在太多了;不是你書做得不夠好,而是人家沒時間看。其他娛樂方式對時間的搶奪,代表著圖書要和這些產品在同一個競技場上競爭。

3. 產業的盈利問題:當一個產業無法保證從業人員能有好的生活品質時,那就一定出了問題。一個沒法養活人的產業,自然留不住人。現在有多少人可以完全靠寫書維持生活?又有幾個編輯人、出版人日子過得很好?沒有好的盈利,產業上中下游的人都會逐步撤離,這才是根本性的打擊。換言之,這將從生產到銷售的每個環節上,全面抽空這個產業。

4. 不對稱競爭:人家並不想消滅你,但你卻已經被滅掉了。網路服務對於圖書業、對於雜誌業,就是降維不對稱競爭。例如豆瓣網站就是一本活雜誌,專題推送、次文化、神秘學、八卦、學術、詩歌、小說、評論……幾乎無所不包,這麼強大的內容和作者陣容,紙本雜誌實在是很難去對抗的。

如果把豆瓣當做一份雜誌,其實在網路世界裡已經算是小眾刊物了。新浪微博、微信之類才是大雜誌: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無所不含、無所不包。先前騰訊又搞出了「微信讀書」,還做得那麼好用,這不是要慢慢逼死圖書業的節奏嗎?

產業早就出問題了,不過就是一點點在發生而已;產業衰敗就像人生,死是一點點發生的,並不是一下子突然發生的。

紙書的活路在哪裡?

那麼,紙書還有活路嗎?我認為,紙書其實還有的最後陣地,那就是它自身的紙感和空間感。

空間感是紙本作為一種媒體介質唯一無法被替代的東西。這不像換女/男友,換了之後還是個人;如果換成不是紙本的媒介,就不是紙的感覺了。紙書依然存活,靠的就是紙書老用戶、以及紙書迷戀者的支持。

過去有很多資料顯示,現在紙書和電子書的市場比例大致穩定了;這說明紙書作為一種媒介,對於這個時代的人還是有魅力的。紙書獨特的質感和空間感,至少還沒有被代替,這一點是紙書得以存活的理由。

紙書的存活,並不是靠「優質的內容」,優質的內容在哪個平台都可以看、即使現在不能看,遲早也會能看,好嗎?

說得明白一些,紙書已經退到自己最後的陣地上了。現在做紙書的都醒過來了,知道玩各種不同的形式了,前幾年就有人指出,未來的書會精品化(包裝)、高端化(價格)、禮品化(用途)。

有人覺得,如果紙書有上有獨一無二的內容或形式,同時還有堪比新媒體的互動性,那麼誰輸誰贏也還在未定之天,還是有機會跟新媒體拼一拼的。從更細的分類上來看,童書、立體書、精裝書、古籍都還是可以好好活著的領域;至於在其他領域,恐怕電子書的比例將會越來越大。

有很多優秀的出版人,對於出版的形式做了很多成功的探索;過去著色書的暢銷、以及我做《小王子》立體書的經驗都顯示:「形式」很重要。但形式並不能挽救產業,只有產業升級才能挽救產業。

羅輯思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把產品、定價、通路、行銷幾個核心環節合併成一個環節,因而節省了很多出現在環節之間的成本,這是對媒體產業(至少是對圖書產業)的革命。

歸根究底來說,我覺得「紙本玩形式」不是拯救這個產業的正確方式;拯救這個產業、拯救自己,要靠對內容的重新思考和重新經營。

那麼,該如何突圍呢?

我2015年編輯的《小王子》立體書,價格不便宜,但依然賣得很好。(圖/Rocket Café提供)
我2015年編輯的《小王子》立體書,價格不便宜,但依然賣得很好。(圖/Rocket Café提供)

媒體從業者的突圍

剛才寫得太悲觀了,再寫一點樂觀的。雖然,紙本一片頹局,不過人是活的;我們媒體人也可以搶佔網路上的地盤。而這一點,大家應該都已經很熟悉了。

對於想離開媒體產業的人,我會請他們放手去做。網路蠶食了媒體產業,但媒體人從窠臼中突圍、搶佔網路地盤的案例也不少,例如最近風行的共享單車品牌「摩拜」的胡瑋煒、或是羅輯思維的羅振宇,他們都曾經是傳統媒體業者;他們的突圍方式,難道不值得思考一下嗎?

還想做媒體產業的人,請儘快「讓大腦重新開機」。

對於還想做媒體產業的人,我想說的是請儘快「讓大腦重新開機」。無論圖書、雜誌、還是微信號,本質都是傳播資訊;而其中有價值的資訊,永遠都是稀有資源、永遠都可以變現。只是你需要重新思考,究竟如何可以變現?

還有一點,就是儘管紙本出版遭遇危機,但目前仍然掌握著大量的產業資源;而這些資源轉換一下形式,就是新媒體產品。

誰說做內容就一定要用紙本販賣?我們必須重新定位出版、重新定位自己。其實只要把握住優質內容,再將內容轉化成好的產品,找到好的銷售方式,還是大有可為的。

今天就說到這裡。最後,作為一個還在做紙書的編輯,祝福每一位同業:趁著還能做紙書,趕快多做幾本好書吧;再不好好做,可能以後就沒機會做了。

沒錯,我說的是紙書,僅僅是紙書哦。

作者介紹│三 童

奔走在讀者和作者這兩個上帝之間的出版人;曾策劃多種社會科學書系、編有《小王子》立體書、《跟媽媽學詞語》紙板書系列、《灰姑娘》等童書。最近一心一意編輯《私讀》Mook叢書;業餘也寫寫字,已出版《編輯是一種病》、《釋夢筆記》兩部作品集。編輯寫字之餘,以滿腔好奇心游走在人類的思想世界,不曾停歇。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Rocket Café

責任編輯/謝孟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