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會逼腳有殘疾的人奔跑,就別叫憂鬱症患者「看開一點」!

2017-12-20 10:08

? 人氣

社會對於憂鬱症的態度?

接下來談社會對於精神疾患的不友善。作家林奕含回憶道:從政大休學前,她拿著診斷證明,向系主任解釋為什麼沒辦法參加期末考,他回應道,「精神病的學生我看多了,自殘、自殺,我看妳這樣蠻好、蠻『正常』的,」系主任接著拎起診斷書,說出林奕含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9個字,「妳從哪裡拿到這個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大眾其實對於精神疾患普遍不了解,甚至是大學教授可能也有對精神疾患的刻板印象。精神疾患其實看起來跟正常人沒有什麼不一樣,他們易碎的不是外表的模樣,而是內心。

當他們鼓起最大的勇氣,跟其他人坦承自己的精神疾病之後,換來的不是同理,反而是質疑與不了解。這樣負向的循環下,大眾越來越不了解精神疾患的內心和處境,精神疾患的人也越來越不敢跟他人坦誠自己的病情,一旦坦承了,就好像做錯事一般,不但沒有得到安慰,反而還會被人從頭到腳審視一遍,心想著:「怎麼可能?」但他們最需要的,其實是接納和理解,至少不要被用異樣的眼光看待。

我們所學的,不要用一本書的封面而斷定書的內容,顯然沒有運用在對於精神疾患的了解上面。所以傷害更深、誤解更深。情緒沒有得到抒發,像是陳酒一般釀在心裡,久了,難過會烈到讓人失去理智、失去過去所有相信的價值。「死」常常是他們最好的開罐器。

對於憂鬱症,我們可以做什麼?

「結果找一個我信任的人還比治療師有效。我從來沒有和治療師坦承我的恨,你是第一個讓我說出來的人」某天跟K聊完,她這麼跟我說。

以自身和K相處的經驗來說,我們其實很難幫憂鬱症的人做到什麼,但是陪伴絕對會是一種力量。因為陪伴的過程中,他們可以感受到你的善意和溫暖,願意把他們心裡的話跟你分享。這很重要,因為他們不再是一個人面對這世界對於憂鬱症的不友善。

除了陪伴之外,我們也可以看看精神疾患寫的書籍,了解到他們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還有遇到的困境與掙扎是什麼。或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可以找到一些切入點,雖然沒辦法為他們平反所有不友善的事情,但至少我們能夠透過書籍去同理他們的心情和處境。理解和同理,會是社會對憂鬱症友善的第一步

為他們發聲,支持他們的想法也會是好的。當憂鬱症的人遇到遭到異樣的眼光,或是聽到有人訴說著憂鬱症就是心理有問題、不夠樂觀啊、一些躲避藉口的那些話,如果你比其他人更能理解的話,請有所回應。憂鬱症的人說的,常常不是逃避事情的藉口,是他們真實的需求– 像是有些事完成不了,即便他們看起來可以。「我以前可以輕鬆完成的事情,現在對我來說好難好難,這不是我願意的。」K說。如果在這時候有人可以替他們說話,那麼他們真實的需求就能夠被看見,甚至有機會化開一些人對他們的誤解和偏見。

對於憂鬱症的治療和照顧還有一段不短的路,但是社會對於憂鬱症的觀念卻是可以率先改變的。社會對於憂鬱症的要求太過苛刻,以至於憂鬱症像是光著身子一般,說出來總是羞赧難耐,還會被唆使著:「為什麼不像正常人一樣穿著衣服?」但就像是我們不會叫腳有殘疾的人奔跑一樣,我們也不應該這麼要求和看待憂鬱症的人。

社會觀念的改變需要時間,但是憂鬱症的人一直都存在著,在我們生活的周遭就有不少這種傾向的人,他們需要你我的傾聽和陪伴。在能夠友善包容憂鬱症的社會到來之前,希望我們都會是憂鬱症人們可以依靠的對象,不敢說一定能夠幫到他們什麼,也可能會讓自己被憂鬱的情緒所影響而感到疲累難耐,但是請記得,陪伴和理解會是一股力量,能夠讓憂鬱症的人在憂鬱的時候有個把手攙扶。請讓憂鬱症的朋友知道,在這廣袤的世界上,他們不是孤單一人。

延伸閱讀:

1. 花火:【人物專訪】在生命的暴風雨中向前航行—專訪蔡嘉佳

2. 報導者:成為一個新人——與精神疾病共存的人生

文/曾寶億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維京人酒吧(原標題:不了解所帶來的傷害——談憂鬱症在現今社會面臨的困境)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