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被認為是沒有用處而被丟棄的「臍帶血」,近幾年在醫學領域卻成為許多疾病治療的一大發展,加上臍帶血配對成功的機率要比起過去常聽到的「骨髓移植」高出許多,是否要儲存臍帶血也讓每個父母在寶寶出生前都得好好思考!
臍帶血是什麼?與幹細胞一樣嗎?
「臍帶血」是嬰兒出生時,留存在臍帶及胎盤的血,裡頭含有大量未成熟的「臍帶血幹細胞」,這種幹細胞的再生力和速度是一般成人細胞的10~20倍,可以重建血液和免疫系統。所謂「幹細胞」就是本身能夠分化成不只一種細胞的細胞,例如血液幹細胞可以分化成紅血球、白血球或血小板,而臍帶血就是血液幹細胞的常見來源。
臍帶血療法最早是1988年在法國成功應用在一名罹患Fanconi氏貧血的兒童身上,幾年後美國也開始跟進,利用臍帶血醫治一些兒童,從此臍帶血療法便開始蓬勃發展,早期主要應用在跟血液有關的疾病,不過近年研究也發現,臍帶血中的「間質幹細胞」,屬於多功能幹細胞,可以分化成如骨骼、神經等組織,當體內組織受損時,間質幹細胞就能進行修復。
臍帶血的採集速度要快、儲存更是一大學問
為了避免血液凝結,嬰兒出生後只有15分鐘可以收集臍帶血,由專業的醫生從結紮後的臍帶內採集,不會抽到產婦或嬰兒的血,不用麻醉也沒有副作用,因此採集過程對產婦與嬰兒不會產生任何影響。接下來的保存方式更是影響臍帶血幹細胞功能與活性的關鍵,為了達到較佳的移植效果,如何保留較多的臍帶血幹細胞,是儲存臍帶血的重要考量。
臍帶血的主要成分包括「血漿層」、「有核細胞層」及「紅血球層」,而幹細胞則散佈於後兩者。依不同業者,採集後會採取不同的保存方式,現行臍帶血儲存方式共有三種:
1. 全血儲存法:不做分離程序,將採集到的臍帶血全部保留,包括主要是水、不包含幹細胞的血漿層,但是考量到儲存空間,很少臍帶血庫採用全血儲存法。
2. 紅血球分離處理法:在臍帶血離心後只保留有核細胞層,可以大幅降低臍帶血儲存體積、降低成本,大多數台灣私人臍帶血銀行採用。但處理過程中只保留有核細胞層,根據研究顯示,去除紅血球層的處理方式,會造成14%~42%有核細胞的流失。(Reference:Cytotherapy(2006)8,254-264)
3. 紅血球不分離處理法:臍帶血經過離心後,將含有幹細胞的有核細胞層及紅血球層全部保留,儲存體積比分離處理增加3~5倍,成本也增加,目前國內也只有一家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