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孩竟是亞洲第一胖!兒科醫師:小時候的胖就是胖,父母該用這3種方法幫孩子控制體重

2020-12-01 17:23

? 人氣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小時候胖不是胖」的說法,特別是長輩常認為把孩子養得像米其林寶包一樣白白胖胖,以後才有長壯的底子,或是認為在發育時身體就會跟著抽高,所以小時候的胖並不會影響日後的體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也看過許多大明星Before & After的前後對照,小時候曾經胖嘟嘟的身材、圓滾滾的臉蛋,但長大後就醜小鴨變天鵝,女孩子顏值飆升,阿娜多姿;男孩子則外型帥氣,個個都是天菜男神。難道童年的胖子,都是未來會變瘦的潛力股?

話可不是這樣說。如果你知道這些明星為了在競爭激烈的演藝圈「存活」,是付出多少辛苦的代價,以及如何發揮驚人的毅力,努力的減重、瘦身或塑身,才得以維持你所讚嘆的外貌與身材,就不會輕易說出「長大自然就會瘦」這樣自我安慰的話語。

控制體重,不能等到長大後

如果小時候是個小胖子,長大要變瘦就很困難了。美國有研究顯示,青少年的肥胖問題早在五歲前就種下了決定性的因子。因為在嬰幼兒期和青春期是人體細胞分裂增殖最旺盛的時期,在這段時間若是吃得太多,超過身體的需求,會刺激身體中的脂肪細胞進行分裂,以便增加脂肪細胞的數目來容納過多的脂肪。這些增生的脂肪細胞產生後,身體就具備了「增胖」的本錢。

因為容納脂肪的細胞數量就如同倉庫一般,倉庫愈多,就代表可以囤積的脂肪量也愈多。脂肪細胞的數目一旦大增,未來想減肥,就只能努力縮小肥胖細胞的體積,卻無法減少肥胖細胞的數目。

因此小時候肥胖所帶來的結局可能是:將來有高達近九成的機率會一路胖到大,而且罹患慢性病的機率也會高出許多。此外,當孩子從小養成易發胖的飲食習慣後,長大後也傾向繼續維持相同的飲食模式,以至於長大後持續變胖。

但是,到底要以什麼樣的標準,來判斷孩子究竟是不是胖呢?不論是大人或小孩,醫學界的共識是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做為判斷肥胖的指標。

根據衛福部公布的「兒童及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BMI)建議值」(如下表),利用對照孩子的年齡和性別並計算BMI值,就可以判斷體重是否標準,所以不同年齡肥胖的標準也不一。爸媽們也趕快來算算,看孩子是不是屬於過胖一族。

在這裡我以七歲的小肉包為例。他的體重是十九公斤,身高是一百二十公分,BMI值就是19÷1.2÷1.2=13.2。

他的BMI屬於過輕的那個族群,看來我這個兒科醫師要檢討了!(笑)

BMI 的計算方式

BMI = 體重(公斤)÷ 身高的平方(公尺2)

或是也可以利用下面的公式計算:

BMI = 體重(公斤)÷ 身高(公尺)÷ 身高(公尺)

(圖/時報出版提供)
(圖/時報出版提供)

台灣小孩亞洲第一胖!「肥」安問題超級大

說到「胖」這件事,不當的飲食習慣絕對難辭其咎。台灣由於飲食西化,而且炸雞速食、鹽酥雞、手搖飲料店隨處可見,孩子無法抗拒誘惑,還有父母的縱容(例如為了獎勵小孩,就用含糖飲料、炸雞等做為獎勵),或疏於照顧孩子的飲食,再加上小孩常玩3C而少運動,這樣的結果都讓台灣兒童肥胖率居亞洲之冠,平均每四名兒童中就有一人是小胖子。

當身體吃進去的熱量大於消耗的熱量時,就會累積轉成脂肪存在體內,使體重上升。食藥署曾提出一種食物與熱量換算的公式,如下。

● 一杯七百C.C.全糖去冰的珍珠奶茶熱量約為五百五十大卡,若每天喝一杯,只要兩週就會胖一公斤。

● 一包七十公克的洋芋片熱量約為三百九十六大卡,若連續二十天每天吃一包,體重就會增加一公斤。

● 如果每天吃一包洋芋片加上一杯全糖去冰的珍珠奶茶,大約一個禮拜就會增加一公斤,一個月下來就會胖上四公斤。

(圖/時報出版提供)
(圖/時報出版提供)

此外,糖也是造成肥胖的元凶之一,尤其是含糖飲料。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不論是成人或小孩,最好能將每天攝取的糖分控制在攝取總熱量的百分之十內。若能小於百分之五,對健康更好。

那麼,「百分之五熱量的糖」是什麼樣的概念呢?一般來說,學齡的孩子一天需要兩千兩百大卡的熱量,百分之五的熱量就是

一百一十大卡,相當於二十七.五公克的糖(每公克的糖有四大卡)。如果以三百三十毫升的鋁罐原味可樂來說,一罐就含有三十五公克的糖。也就是說,光是喝一罐可樂,就已經超過一天所需的糖量了。

更何況日常生活中還會吃其他的甜點、零食等。像是常見的七百毫升手搖杯全糖飲料,就相當於五十公克到七十公克的糖;早餐店一杯三百五十毫升的飲料,也約有二十五至三十公克的糖。常常這樣吃甜食、喝甜的飲料,孩子怎麼可能不變胖?又怎麼可能會健康?

還有,父母最擔心孩子長不高的問題,其實也與含糖飲料有關。以二十公斤的孩子而言,只要喝超過三百毫升的含糖飲料,就會造成身體生長激素停止分泌兩小時,讓孩子越喝越矮,嚴重影響發育。

拿回孩子的飲食主導權,搶救胖小孩

或許有爸媽會問:孩子正值成長時期,難道不該讓他吃飽喝足嗎?又或者認為,會吃總比不吃好、能吃就是福。

在這裡,我要導正一下觀念:孩子「吃對營養」比「吃夠食物」更重要。肥胖大多是因為吃得過多,還有飲食種類不當而引起的。根據調查,有孩子甚至一天吃到五餐(正餐外加點心),食量已經是成年人的好多倍,這是因為許多家長忙於工作,無暇替孩子準備食物,以至於飲食自主權都握在孩子手上。而且前面也提過,當孩子從小養成易發胖的飲食習慣後,長大後也容易繼續維持相同的飲食模式,以至於長大後持續變胖。

雖然「胖」這件事也與遺傳有關,但即使帶有肥胖基因的孩子,若在兩歲前能夠給予他們良好的飲食習慣與環境,未來發生肥胖的機率就會下降至三成,其餘六成仍是飲食以及作息造成,僅剩的一成則是文化因素所引起。

所以各位爸爸媽媽,一定要將孩子的飲食主導權拿回來!以下是我的幾點建議。

一、改變「以食物做獎勵」的錯誤觀念。

給孩子高油高糖類食物,並不是「愛的表現」,更不要用食物(尤其是速食類或是零食)來做為孩子有好成績、好表現的獎勵,否則日後孩子就無法戒掉這些食物的誘惑。

尤其要注意的是,高熱量的食物,不論對於哪個年齡層的人來說,都應該適可而止。

二、多吃天然食物而非加工食品。

若孩子已經習慣吃餅乾糖果,就將它們換成較天然的水果乾、堅果,或是自己做的甜點。像琦琦就會自己做優格,雖然我和小肉包有時不太敢恭維(畢竟與市售的相比,原味的太酸了),但這是琦琦的愛心,而且安全無添加,我們還是要吃好吃滿啦!

另外就是將孩子愛喝的含糖飲料,換成天然的蔬果汁或鼓勵喝白開水。外食時記得要增加蔬菜與水果的攝取量,也要少吃炸物、肥肉、零食等高油脂飲食,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維持均衡飲食,並跟他們一起用餐、有時間就幫孩子準備餐點,不但能照顧全家人的健康,也可以促進親子關係。

三、增加運動量,長高也能減重。

有家長問我,是否會建議孩子以「節食」的方式減重呢?我認為,與其要孩子節食,不如增加他們的運動量。因為節食會減少後續發育所需的營養素;而且短期讓體重下降,一旦恢復正常飲食就會快速復胖。

所以除了控制飲食,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多運動,藉此促進骨骼成長、增加肌肉質量,讓體內的肌肉比率慢慢上升、脂肪比率下降,就會長高而非長胖了。也可多做能刺激骨骼生長板的負重運動,如打籃球、跳繩,都是不錯的增高運動。

作者介紹|阿包醫生(巫漢盟)

長庚大學醫學系學士,在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完成住院醫師訓練,並擔任兒童胸腔科研究醫師。現任禾馨醫療體系兒科專任醫師。

當了爸爸之後,更懂媽媽的心情。也深信養寶包絕對不能只靠醫學理論,學著自己帶小孩,當老婆的神隊友。喜歡用生活化的故事來分享兒科醫療知識,以及養育孩子的點點滴滴。

合作媒體:親子天下、良醫健康網、媽媽經、媽咪拜、媽咪愛、BabyHome、NOW健康、照護線上Care Online、YOTTA線上學習平台。

FB「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擁有11萬名粉絲。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養育孩子不輕鬆 暖爸兒醫幫父母解決育兒難題》(原標題:小時候的胖就是胖! 胖小孩長大也容易變成胖大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