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篇文章《媽媽叫女兒寫功課,反被問「妳在情緒勒索我嗎?」》撰文者正是最擅長「用關係說故事」的諮商心理師,暨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的許皓宜老師,她感嘆過去一年來,台灣人都濫用了「情緒勒索」一詞,似乎把「情緒勒索」視為「萬靈丹」,任何緊繃關係與負面情緒的出口…
「情緒勒索」只是種無用的爭執
「情緒勒索」的概念受到眾人熱議,彷彿替許多人找出不快樂的原因與發洩的出口,會有負面情緒或是關係緊張都是因為「被勒索」造成的。在許皓宜眼裡看來,台灣社會正在陷入一種「集體都是受害者的現象」。
她說,把自己當成被情緒勒索的受害者,心情的確會「暫時」好過一些,「『怪別人』是人類本能,為了生存,心理啟動的自我保護機制,就連3歲小孩不用人教都會。」但是,當我們習慣去替自己不愉快的情緒、不圓滿的關係、不順遂的生活找「代罪羔羊」後,會忽視了問題的「根源」。
就拿兩人吵架來說,如果有一方先喊「你這是在『情緒勒索』我!」那對方也就不能再繼續溝通下去,因為再吵下去,自己就會變成可怕的勒索者,處於正在緊張的關係中,用「勒索」這種名詞來應對,只是火上加油而已,爭個「誰在勒索誰」,其實只是種「無用的爭執」對於解決問題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許皓宜說,不管在親子關係、職場人際或伴侶關係中,如果我們感覺不舒服,就把問題責怪到別人身上,像是「如果媽媽當初沒有那樣對我,我現在就不會這樣」一遇到困難、問題,如果只是想到要改變對方的行為,那只會讓自己陷入更挫折裡!
每種關係都是互補的,我們彼此都存在一份責任。
找出「情緒陰影」才有真的出口
與其拿「情緒勒索」來抱怨、責怪別人,不如找出自己的「情緒陰影」,是什麼樣的陰影作祟,導致我現在感覺不好。
很多人剛聽到「陰影」一詞,就誤以為是過去受了創傷,所以留下“心理陰影“,但其實這概念對沒心理學背景的人來說非常新,簡單說就是,「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但自己卻不太願意承認的部分。」而當它發作起來,我們會常被情緒牽著走。
許皓宜用了一個常見生活案例和我們分享。如果你有一個伴侶每天晚上十點就打電話叫你回家,你可以解讀為「他在控制我」,也可以解讀為「他很關心我」,不同的解讀就會讓人產生不同的態度來面對「伴侶每天十點打電話」這件事,這也才是影響兩人互動的關鍵。
就這案例,你可以很單純、很表面的「抱怨、責怪」是對方打電話很煩,所以你心情不好,對他的態度就差,久了兩人關係變緊張;但你也可以意識覺察到真正影響兩人互動的關鍵是自己的解讀方式,抱怨別人不是不行,只是抱怨夠了,就該回頭找「解釋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