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Youtube廣告5秒就能跳過,難道廠商願意當冤大頭?背後原因竟然不是要播給你看的!

2022-09-15 10:49

? 人氣

為什麼YouTube廣告設定5秒就能跳過?,作者指出,這可是一個非常精妙的「控制感」設計。(示意圖/取自Unsplash)

為什麼YouTube廣告設定5秒就能跳過?,作者指出,這可是一個非常精妙的「控制感」設計。(示意圖/取自Unsplash)

YouTube和廣告商更好地控制了用戶行為,實現了雙贏,而用戶感受到的「爽」,只是一個附帶的結果而已。我們平時享受網路服務,看文章、看影片,往往要順便看個廣告,很討厭,但是我們心裡也知道,無可厚非,畢竟網站也是商業機構,他們要靠廣告賺錢的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是網站和網站也不一樣,有些網路網站看起來就很厚道。比如Google旗下的YouTube影片網站,它的廣告開頭有個五秒倒數計時,五秒以後,你點擊跳過按鈕,廣告立馬消失,你可以選擇不看廣告。這樣的用戶體驗很棒,很多人都說YouTube真是業界良心。

為什麼YouTube廣告設定5秒跳過?

可是問題來了,平台為了用戶體驗,犧牲一點利益,這也說得過去。但廣告商不是冤大頭,他們可是花了真金白銀的,他投了廣告,還不強制你看,你還能跳過去,他們圖什麼?

文章裡說,答案很簡單:為了多賺錢。很反直覺吧?怎麼做到的呢?這靠的正是一整套高級的控制策略。先說開頭的五秒倒數計時。為什麼是五秒鐘?注意,這可是一個非常精妙的「控制感」設計。畢竟只有五秒,很短,所以你不會去喝水、上廁所,或者做點別的事,你大概會盯著螢幕看,甚至會提前把鼠標放在跳過按鈕上。因為你想跳過,所以你必然要盯著看。結果是他控制了你5秒的注意力。

也許你會說,我就不盯著看,行不行?可能不行。因為人有一種基本的心理需求,叫控制感。你想想,下載東西的時候,你有沒有盯著進度條一直看,直到下載完成?或者,更新系統的時候,你有沒有盯著跳動的百分比一直看,直到100%?這不是強迫症,是倒數計時給了你明確的預期,你覺得一切盡在掌握,所以盯著的時候,會有控制感,一旦看完,你還會有成就感和滿足感。

人得到的控制感越多,安全感就越強,做事的積極性也就越高。當你知道控制權在自己手上,你對廣告就不會有逆反心理,對廣告就不那麼抵觸,也就更有可能被吸引著看下去。它給你製造了一個積極的心理啟動。

更精準的廣告投放策略

你可能會說,就算我看了五秒,廣告商能得到什麼?廣告商得到了極高的廣告觸及率。所謂觸及率,就是一則廣告播了以後,究竟有多少人真的看了。所有廣告商都很看重這個指標。廣告商也不傻,他也知道一場足球比賽中場休息的時候,你一定去上廁所、開啤酒、叫燒烤。

中場休息那段廣告,只有第一個進入的廣告才更有可能被人看到,所以,第一個廣告位是最貴的,換句話說,廣告商花的錢,很大一部分都是在買觸及率。觸及率很重要,可怎麼控制觸及率一直是個難題,美國廣告業有一句著名的話:「我在廣告上的投資有一半是被浪費了的,但問題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YouTube竟然就靠一個小小的按鈕,解決了這個難題,起碼,它完美地控制了廣告前五秒的觸及率。把控制權交給你,你反而被它控制了。你也許又要問,就算廣告商控制了我五秒的注意力,但我還是跳過了啊,後面的我沒有看啊。廣告商的錢不還是浪費了?

放心,廣告商的錢一點都沒浪費,全都花在刀刃上了。跳過的這部分人,廣告商是不會為你花錢的。YouTube制定了一種特殊的付費模式,簡單說就是,廣告商只需要為真實觀看的用戶付費,怎麼才算真實觀看?只要廣告播到了三十秒或播放完成了,才算真實觀看。你想,這部分人,他明明五秒鐘時有權跳過,卻還是堅持看了三十秒或者看完了,說明他對產品很感興趣,這不就是廣告商要找的潛在用戶嗎?

所以,這種付費模式,實際上是把傳統的「為廣告付費」,也就是播了就得付錢,轉變成了「為廣告效果付費」——也就是播了、有效果了、客戶找到了,才付錢。這好比你去玩夾娃娃機,抓到了給錢,抓不到不給錢。是不是很爽?

沒錯,靠著這個按鈕,廣告商又完成了一次高效的「成本控制」。廣告商的成本是控制了,YouTube網站不是吃虧了嗎?不吃虧。YouTube獲得的是更大的優勢。

這就牽涉到廣告行業的一個有趣邏輯了。你想,如果你是廣告主,你投的廣告效果並不確定,那你投的時候,會很猶豫,媒體的廣告價格也就賣不上去。但是如果你投的廣告,效果非常確定,你會把賺到的所有錢全部投到廣告上去。這筆帳很好算啊。如果你投一百塊的廣告,也確定能賺十塊錢,你會投。能賺一塊呢?你也會投。因為確定嘛,一塊錢也是錢啊。如果不賠不賺呢?你也會投,因為你畢竟拿到了一些新用戶,新用戶會給你帶來未來的價值,所以即使不賺錢你也會投,只要不賠就行。

那我們跳出來一想,廣告效果越確定,廣告主就越傾向於把所有賺到的利潤都投向廣告,久而久之,企業、廣告主就成了給媒體打工的了,所有賺到的錢都歸媒體。這是人類價值鏈的一個規律。哪個環節創造的價值越大、價值越穩定,在價值鏈的利益分配中,就拿得越多。YouTube讓你可以選擇跳過廣告不看,還有更深一層的考慮。

這一回,他們要控制的是你的行為和選擇。廣告商最想花力氣去吸引的,不是那些對他一點都不感興趣的人,比如五秒就跳過的人,他最關注的是那些沒有看完、沒有點擊的人或者點擊了沒有購買的人。這些人有什麼特點?他們對這個產品好像有點興趣,但最後在下單之前又放棄了,這才是最有可能轉化成潛在用戶的人。只有監控到這部分人的真實行為和想法,廣告商才能對症下藥,找到優化和提升的方向。

怎麼監控呢?靠的還是交到你手上的那個「五秒鐘跳過按鈕」。因為權力交給你了,你的每一個行為都代表著你的真實想法。你是在第七秒跳過還是在第二十三秒跳過,都精確反映了廣告的吸引力程度。廣告商通過收集這些行為數據,有側重、有方向地去優化廣告,也許下一次就能吸引你看完。而傳統的廣告商完全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只能看到一個數據,就是點擊率結果,但是,大部分廣告點擊率都不超過二%,剩下九八%的用戶是怎麼拋棄它的?在什麼時候拋棄它的?對廣告是什麼態度?廣告商一無所知。

這一波操作,本質上都是在反向控制你的行為和選擇。所以,YouTube不是給了你一個權力,而是獲得一個跟你互動的機會。增加一個跳過按鈕,你就變成了它免費的廣告質量評估員,甚至是廣告推薦人。

向YouTube學習用戶行為控制

結論來了:表面上,YouTube給用戶創造了更好的產品體驗。事實是,YouTube和廣告商更好地控制了用戶行為,實現了雙贏,而用戶感受到的「爽」,只是一個附帶的結果而已。

最後分享一下看完這篇文章的兩點感受:第一,所有看上去違背商業本質的現象,可能都是假象。我們需要深思背後的邏輯。第二,更高級的控制,不是做絕對的權力的主人,而是要讓渡一部分控制權出去,給對方一個跟你互動和回饋的機會。

作者介紹|羅振宇

思維造物董事長,「得到」App創始人。

2012年底創業,打造知識脫口秀節目《羅輯思維》,至今推出七季,點擊量超過20億。2015年推出「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開創「知識跨年」新模式。2016年推出知識服務App「得到」,開闢知識服務全新領域。彙聚各領域內容生產者,並以課程、電子書、有聲書、線下課程、得到高研院等豐富種類的知識產品,實現「終身學習」。到2020年年底,得到App已服務超過4000萬學習者。2020年推出節目《啟發俱樂部》,儼然已打造出頗具規模的「知識經濟」。

羅振宇對商業與網路的獨到見解,以及對人文歷史的深入思考,不僅影響了無數的年輕人,更讓他成為了當代「應用知識」的代表性人物,他的《羅輯思維》更堪稱華人世界「耳朵經濟」模式的最佳案例。

另著有《羅輯思維:迷茫時代的明白人》、《成大事者不糾結》、《羅輯思維:我懂你的知識焦慮》等作品。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平安文化《你的座標有多大,見識就有多高:羅輯思維【商業篇】向世界超一流企業,學習超一流的商業致勝法則!》(原標題:向YouTube學習用戶行為控制)

責任編輯/梁溶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