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接受這份offer嗎?會不會出現更好的工作?想擺脫求職選擇障礙,用「3大分析技巧」幫自己做決定

2023-02-12 12:00

? 人氣

許多人在找工作時,容易陷入「選擇障礙」,拿到offer卻遲遲無法做出決定。(示意圖/取自photo-ac)

許多人在找工作時,容易陷入「選擇障礙」,拿到offer卻遲遲無法做出決定。(示意圖/取自photo-ac)

「請問我最近在找工作,但不確定該選擇哪一間公司,如果接受了這家,會不會之後又有更好的offer呢?」、「我正在找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但我不知道該給自己多長的時間去找適合的工作?」、「有一間公司開了一個很不錯的薪資條件,而這職位也符合我的期望,我很想立刻回覆接受,但會不會又太衝動了呢?」以上是關於求職、轉職的各種選擇問題中,歸納了我最常被問到的幾種主題。在生活中難免會碰到各種選擇,但我們常因為資訊不足、不想錯過又害怕後悔的矛盾心理,不自覺地陷入兩難,無法明快地做出決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儘管決策科學的理論模型愈來愈豐富,探索如何做出正確決策的分析工具也琳瑯滿目。但有沒有什麼樣的心智模式,是相對容易幫助我們降低選擇的時間與風險,做出更適宜的行動方案呢?

最近讀了幾本書,恰巧都提到了關於做出好決策的原則,我想分享給你,或許能減少你在職涯或是人生中的選擇障礙。

37%法則

探討決策過程有一個最重要的面向是:「何時該停止考慮?」比如說我們初次求職、轉職找工作,或是尋找人生伴侶、想買一間房子。我們常會想,到底要給自己多久的時間作考慮呢?什麼樣的時機點做出選擇,才能避免過早決定,又或是尋找太久而錯過了黃金時機?

關於這點,由布萊恩.克里斯汀(Brian Christian)與湯姆.葛瑞菲斯(Tom Griffiths)合著的《決斷的演算》提到了一個37%法則,我覺得非常適合做為理性分析時機點的考量,它的做法是:「以37%的時間花在拓展考慮和參考的範疇,確立基本滿意的標準點,而剩下63%的時間用來選擇第一段基本滿意素材中的最優方案。」

這是什麼意思呢?比方說,你開始準備找工作,並期望能在2個月內(60天)找到合適的工作。那麼可以用第一段37%的時間(也就是22.2天)多去面試、但先不下決定,觀察這段期間哪個工作機會是你認為最好的選項,當你發現了滿意的工作機會,就可以把它當作一個「基本滿意標準」。然後從第23天起,當開始遇見一個優於這個基本標準點的好工作,那麼就可以明快地做出決定,為自己拿定主意。

至於為什麼是37%這個數字?這是由許多數學家不斷計算論證得出的結果,它並不能保證你一定能找到最好的工作,卻能幫助你避開太早(或太晚)下決定導致後悔所產生的不愉快。

抽離自身情緒的旁觀者思維

當然,有時候你可能也會因為拿到了一個在薪資上不錯的offer,但工作內容與其他機會相比,反而沒有那麼符合期望,這時候興奮與衝動的情緒,很可能會讓你忘記思考其他面向,進而作出了不理想的決策行為。

希思兄弟(Chip Heath&Dan Heath)曾在《零偏見決斷法》一書中提及,面對兩難的困境,最大的敵人常是我們的短期情緒。所以人們常說,若存在非理性的情緒時要做出重要決定,應該留到第二天再決策,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這有心理學理論做為依據。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思考方式也能提醒自己克服自身情緒帶來的影響。希思兄弟引述了蘇西.威爾許(Suzy Welch)提出的10/10/10提問架構,當你對某項重要決定感到猶疑苦惱,不妨運用以下3個問題進行思考:

  一、10分鐘後,你對這個決定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二、10個月後,你對這決定又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三、10年後,你對這決定又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或許你已經注意到,這其實是一種與決策保持一定距離的旁觀技術。透過3個時間尺度的分析,可以幫我們將情緒分成不同層次,把時間拉長後,就能仔細檢視內心想得到的結果與可能狀態,降低複雜情緒的影響,看到更寬廣的未來。

因此,當你面對某項決策情境時,你可以注意當下情緒是否已經受了影響而有所波動,那麼讓自己冷靜下來並且思考長期結果所帶來的可能感受,其實是相對有利的決策模式。

回到價值觀: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只是,不論我們學到哪些促進理性的思考工具,能夠客觀地分析各種選項所帶來的利弊得失,到最後仍可能面臨無法用單純的數字計算而進行決策的困難情境。這時候只能回到個人或是組織的核心價值觀來考量,才不至於陷入糾結。

比如,星巴克傳奇執行長霍華.舒茲(Howard Schultz)在《勇往直前:我如何拯救星巴克》中提到,2009年的金融危機時,星巴克股價因為跌破10美元,股東們強力要求削減相關成本,首當其衝的是員工的醫療保險福利,據統計一年支出高達2億5000萬美元。

上市公司本來就需重視股東權益,舒茲也要為公司營運績效負責。但舒茲認為,砍掉醫療福利對帳面獲利有幫助,卻可能輸掉了無形的企業文化與員工間的信任。

這樣的選擇,對其他CEO或許看似兩難,但面對這樣的決策,舒茲果敢地下定決心,絕不考慮取消這項福利。對他而言,這項決策明顯是將成本效益放在優先,但若回到星巴克的核心價值觀作考量:照顧好員工才是最具優勢的競爭力。

所以,當遇到客觀數據分析已不足以輔助決策時的選擇情境,不妨問問自己,究竟什麼對個人才是最重要的考量,那就是個人的價值觀,良善的出發點或許永遠超越單純數字統計的效益。

不論組織或個人,我們都希望能做對決策,最好是能善用分析工具避開重重陷阱。但當你的考慮時間有限、期望避開不理性行為或是已經無法單純用數字得知優劣時,文中所提的37%法則、10/10/10 提問與明確價值觀的選擇模式,或許可以幫助你更果斷地做出決策,精進個人的決策思維。

職涯發展專家的布局思維:

當你面對某項決策情境時,你可以注意當下情緒是否已經受了影響而有所波動,那麼讓自己冷靜下來並且思考長期結果,其實是相對有利的決策模式。

作者介紹|楊琮熙 

《經理人月刊》、《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專欄作家,文章在雜誌官網累積超過百萬人點閱。

服務於台灣科技業人力資源管理十多年,歷練本土公司與外商企業,曾獲上市櫃集團年度優秀員工、最佳團隊貢獻獎等榮譽。擁有勞動部合格就業服務執照與國際NLP專業執行師認證,既是職涯諮詢顧問、人際關係講師,也是影響力教練,幫助人們有技巧地作出改變,發揮正向影響力!

以「人資主管UP學」為名,經營社群網站,超過39萬瀏覽人次。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平安文化《布局思維:職涯發展專家的30堂人生致勝課》。(原標題:想擺脫「選擇障礙」?你可以使用的三大分析工具!)

責任編輯/邱苡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