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風大點就會從天花板摔下來…」熱血修復師親自設計完美鷹架,台灣古蹟才能重現風華

2018-08-08 12:12

? 人氣

古蹟修復師蔡舜任創穩定工作平, 翻轉水泥鷹架修古物的不安。(圖/蔡舜任提供)

古蹟修復師蔡舜任創穩定工作平, 翻轉水泥鷹架修古物的不安。(圖/蔡舜任提供)

蔡舜任,台灣首屈一指的古蹟修復大師,在其專業修復上已有了白河大仙寺、八吉境關帝廳、張廖家廟等一系列著名的古蹟修復代表作,修復後又重拾精神的門神,是他畢生所學精華的體現,從他專注談話的眼神與語氣強弱變化中展現的熱情,才知道,原來觸碰畫作只是修復工事的最後一步,觸碰前,具有智慧的系統鷹架搭建,就有許多蔡舜任親力親為的血汗隱身其中,「做什麼事,本來就都不容易」。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鄉野田間,由竹竿、鋼條搭建起來的修復鷹架(稱假設工程),總讓我們習以為常,不會多瞧上兩眼,然而,對於專業的古蹟修復師來說,這般比照蓋房子、修飛機搭建起來的鷹架,不但在安全上堪慮,站上去可觸及廟宇頂樑的機率低,也無法讓數十寒暑培養出來的修復師,安心細描神明的細微神韻與雕花。

蔡舜任對於台灣的這套修復假設工程,相當不能接受。年輕時的他,遍訪義大利、荷蘭等先進國家參與修復世界級古蹟,眼見歐洲、甚至東南亞國家都已使用先進的系統鷹架,台灣卻仍落後數十年,還號稱要「南向」教他們,不禁讓他直搖頭,對台灣修復師的工作環境感到憂心,也為因此能帶來的修復成效抱持懷疑。而當他在國外研究鷹架搭建圓盤素材時,赫然發現,那些系統鷹架的構件,居然不折不扣“made in Taiwan”,但這樣專業的東西,在他的認知中,卻不曾在台灣古蹟修復中被使用過,不論是民間的修復工作室,抑或是由文化部文資局發包的古蹟修復工作。

古蹟修復工作(圖/蔡舜任提供)
(圖/蔡舜任提供)

一個動輒需要2-3年的古蹟文物修復時間,需要完善的設備支援,包含可以進入廟宇頂層雕梁畫棟的狹小空間彩繪,以及在身心都能穩定的環境下工作,但台灣的古蹟修復鷹架,卻仍停留在蓋水泥火柴盒房似的鷹架,一位修復師在專心描摹時,在同一個鷹架上的人從旁邊走過,會搖搖晃晃,風稍微大一點,還會整片鷹架倒塌,摔下來會致人殘廢,鷹架上的線拉來扯去,絆倒傷了人也是常事,在蔡舜任眼中,台灣目前連基本的修復師安全都做不到,更無法給予專業修復師應有的良好工作環境與職業尊嚴。

蔡舜任看不下去,因此,他結合早年在歐洲所學的教堂圓頂修復系統鷹架經驗,在鷹架接合處以C形鋼或圓盤架拼接,與多位結構技師研究、討論、落實後,研發出一款適合台灣廟宇建築結構的一款,安全穩定且廟宇頂層各角落可觸及性都較以往高的修復工作平台,堪稱台灣第一位這樣做的修復工作室,近期還將申請專利。

蔡舜任解釋,這是第一次在台灣出現,能在廟宇的空中來回穿梭彩繪,挑高的建築,要怎麼在第一、二、三、四層平台貫穿、盤繞,修復師們的行走動線如何保留等,還能適應遇到佛像神龕上方木造要修復的時候,不能為了修復把神龕搬離,就必須在上方搭一座橋的需要,讓人可以在神明的上方穩定且長時間的工作,也不傷及古蹟的任何部分,「我對這些材料的東西很喜歡研究,我若覺得不懂,就真的會去研究,包括卡榫、插銷、結合度等,就會知道不同在哪裡」。

本篇文章共 7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315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彥喬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