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都是為你好」掛在嘴邊、習慣對孩子情緒勒索?父母的這些行為都已構成「毒親」

2023-05-07 12:00

? 人氣

此外,近年來逐漸引發大眾熱議的則是父母沉迷手機的問題。家長因為長時間玩手遊或流連社群網站,就會忽略孩子的各種感受與需求。父母親只顧著滑手機,對孩子棄之不顧,據悉即為演變成疏忽照顧的前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家長本人也未有自覺的性虐待

(4)性虐待是指,父母對孩子做出猥褻行為或進行性侵害。這是相當令人憤慨的惡行,據悉約占整體虐待案件的1%。以比例來看雖然很少,但有鑑於孩子遇到這種事時難以主動說出口,以及幼兒根本不曉得什麼叫做虐待,故可研判實際件數應該更多,不只1%。其他像是孩子明明不願意,卻逼其共浴,抑或父母洗完澡後光著身體在家裡晃來晃去,都是接近性虐待的行為。

這4種類型就是助長孩子恐懼的典型毒親作風。

井上醫師的建議:

有些虐待行為其實連當事人都不自知?!

聽到「虐待」一詞,大家往往會認為與自己無關,然而,只顧著滑手機而對小孩不聞不問、拿手足來比較,這些情況其實意外地多。長大成人後回顧孩提時代,才發現以前父母親的言行實屬虐待者亦所在多有。

毒親究竟是什麼樣的父母親?過分對孩子強調責任心的家長

過度干涉是變成毒親的第一步

毒親的典型事例之二為「過分對孩子強調責任心」。最先顯現的徵兆則是過度干涉。

一般認為過度保護與過度干涉不同,搶先為孩子的各種心願鋪路即為過度保護;相對於此,過度干涉則是孩子本人沒有意願,卻搶先為其安排好一切事物。換言之,過度干涉意指,父母完全不顧孩子的感受與想法,舉凡服裝、髮型、交朋友、學才藝、讀哪間學校、社團活動等,全都擅自替孩子做決定。這類型的父母親會認為自己是在做正確的事,而不是在害孩子。

因此,即便孩子表示想嘗試某項事物,父母也會說不行、不對、不可以,予以全盤否定。當此情況變本加厲時,就有可能演變為現今所說的第5種虐待──「教育虐待」。

這類家長總是以「為了孩子好」為名,煞費苦心,但父母親對孩子的期許是永無止境,看不到盡頭的,所以會不斷提高標準,力求好還要更好,要求孩子消化難以負荷的學習量或練習量。當孩子表現欠佳時就會痛罵訓斥,出言恐嚇再這樣下去將來會變成廢物,或者是語帶嫌棄地表示「你實在比不上哥哥耶」。聽到這些話,孩子的責任心會受到刺激,覺得不可以辜負父母的期待、必須努力再努力,而愈發感到痛苦。

教育虐待的家長可分為2種類型

有關教育虐待的部分,再詳細為大家做一下說明。容易造成教育虐待的家長,若不是高學歷,就是對學歷感到自卑,位於中間者則不太會出現這樣的情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