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很差」是日本人對台灣的最大印象!矢板明夫:日本警察的經驗,台灣可以參考

2023-09-06 09:40

? 人氣

日本每發生死亡事故,員警都會詳細調查事故原因,並提出防範類似事故再次發生的方案。(美聯社)

日本每發生死亡事故,員警都會詳細調查事故原因,並提出防範類似事故再次發生的方案。(美聯社)

今天(2023年1月20日)看到一則消息說,前幾天有一對台灣情侶到日本的沖繩去旅遊,下飛機不到一天,自駕就發生了車禍。開車的男方被沖繩檢方申請拘留十天,女友非常心急,上網求助,想找會說中文的律師,引起了熱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據報導,該情侶在16日淩晨開車右轉時,撞到一輛直行、騎單車的男性,導致對方多處擦挫傷。所幸傷勢不算嚴重,但擔任駕駛的男方,在報警後遭到了警方的逮捕。

首先,對這兩位在異國陷入困境的情侶表示同情。如果有必要,可以和我聯繫,我在沖繩有一些朋友,或許可以提供幫助。我對這起交通事故的詳細情況不是很瞭解,不方便在這裡展開評論。不過,藉著這件事,我想提醒台灣社會,一定要更加重視交通安全的問題。

延伸閱讀:日本人喜歡台灣,但是不敢來!日本YouTuber分享旅行經驗:很折磨

據警政署統計,去年1月至10月,全台灣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數是2560人。而日本員警廳統計的2022年全年,日本全國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為2610人。要知道,日本的人口數和汽車數量,都是台灣的5至6倍。台灣和日本相比,死亡人數竟然不相上下,甚至更多。可見,生活在台灣,每天出門是有多麼不安全。

日本人非常喜歡來台灣旅遊,但是「交通不安全」也是日本人對台灣的主要印象之一。有些觀光客回日本以後,在網上寫下「計程車司機開車超速好恐怖」、「在台灣不敢過馬路」等留言,嚴重影響了台灣的形象。

2017年9月,西日本新聞的台北支局長中川博之,在台北市內遭遇交通事故身亡,導致西日本新聞直接關閉了台北支局。對台灣來說也是一大損失。

有讀者和我說,台灣交通問題的根源,「是爆量的各色車種,以及住商混合的城市生活型態」。此外,「台灣跟日本最大的不同,在於台灣的機車數量超級多,而日本基本上機車是很少的……再加上汽車,那各種碰撞的排列組合很可怕」。他們建議「政府要想辦法限制機車與汽車的數量,開發更便利的大眾交通工具,否則談那些法律是沒用的」。這些意見供交通官員參考。

台灣的交通安全問題,有政府的責任,也有民眾對於遵守規則的安全意識問題。

記得我剛當記者、在日本跑交通線新聞的時候,每當發生死亡事故,員警都會詳細調查事故原因,並提出防範類似事故再次發生的方案。

幾個月後,再路過事故現場時,通常會發現,新設了提示牌、紅綠燈。同時,政府透過歷次修法,也加重了對違反交通規則者的處罰。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日本的交通死亡事故這些年來一直不斷在減少。

另外,由退休員警、教育界、汽車行業組成和贊助的「交通安全協會」,是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全國組織。他們長年組織各種各樣的交通安全活動,並和幼稚園、小學結合在一起,從小讓孩子提高交通安全意識,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些經驗,或許值得台灣借鑑。

作者介紹:矢板明夫

我的「天命」多了一個

2022年10月,我滿50歲。小時候過生日,每次都很高興,因為可以吃到蛋糕,還會得到家人和朋友的祝福。更重要的是,自己離成為「大人」又近了一步,越來越獨立,可以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是,最近這幾年,過生日的喜悅越來越少了。按照《論語》的說法,五十歲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齡。也就是說,該知道自己生而為人,被上天賦予的職責和使命是什麼了。

想起二十幾年前,我還在松下政經塾學習的時候,塾長和塾頭(教務長)經常耳提面命,敦促我們思考自己人生的目標。當時的塾頭岡田邦彥先生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要洞察時代的潮流、設法找到自己的天命,去做『只有你能做』的事情。」

這也正是我近幾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如何利用有效的時間,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過去當記者,每天想的,都是如何拿到獨家新聞、如何能寫出更有說服力的分析文章。原本以為,做好記者的本分,實實在在寫報導,還有基於自身的特殊成長背景,把中國的真相介紹給更多人知道,就是我的「天命」。

2020年春天被派來台灣,雖然還是當記者,卻無意中發現,自己的「天命」好像多了一個──那就是,幫助台灣人更了解日本、日本人更了解台灣。

日台的民間交流看似非常頻繁熱絡,但其實雙方民眾還是有很多互相不了解、好奇,甚至於也有「誤解」的地方。我有幸從小熱愛閱讀文學、歷史,大學時代主修日本古典文學,後來又進修政治、外交哲學等,接著當了二十多年的記者,所以有很多話題可以跟大家分享。

有時候我在臉書上介紹一些日本的話題,尤其是政治、文化、民俗方面的內容,讀者朋友們的反應都非常熱烈。而且,不論是如何小眾的話題,都有熱心的朋友留言給予正面回應,也經常出現專家做出一些非常有趣或深刻的評論,讓我感到很驚喜。我的臉書粉絲頁平台,似乎已經一點一點在起到推動日台文化交流的作用。

2022年發生了一件讓日台兩國無數民眾感到非常心痛的事情。那就是7月8日安倍晉三前首相遇刺身亡。在過去幾個月,我寫了很多介紹他生平事蹟的文章。每當回顧安倍前首相生前的言行、聽到大家對他懷念的話語,常讓我忍不住熱淚盈眶。我為自己能和他曾經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受惠於他的執政,感到幸運。

安倍前首相一生捍衛自由和民主的價值觀,所以一向不遺餘力地支持台灣。他常說:「不能讓台灣感到寂寞、感到孤單。」在他去世一個多月以後,由幾位台灣朋友和我共同發起的「安倍晉三慈善追思音樂會」,得到了很多台灣朋友和在台日本朋友的熱烈支持和響應,在大家齊心協力之下,8月20日順利地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包括從日本特地前來參加的盲人歌手大山桂司在內的數百名志願演出者,和現場數千名觀眾,一起用歌聲,懷念這位偉大的政治家。和安倍家私交甚篤、還受邀前往東京參加告別式的賴清德副總統,致詞完以後也留下來全程參加。現場播放的安倍先生彈鋼琴的影像,以及岸信夫先生、高市早苗女士等人錄影傳來的感謝致意,都獲得了很多朋友的回響。

另外,在安倍前首相生前最後幾個月,由台灣朋友們發起的「台灣安倍晉三之友會」,由我透過安倍先生信賴的友人,得到他本人的同意,本來都已經定好了要在8月份迎接安倍先生親自前來參加成立大會。令人悲痛的消息傳來後,台灣的朋友們為感念安倍前首相對台灣的深厚情誼,決定還是要把安倍之友會辦下去、繼承安倍晉三先生的遺志,為台日交流、友情的深化繼續努力。

10月11日,「台灣安倍晉三之友會」在台北圓山飯店正式成立,包括日本駐台的泉裕泰大使、台日關係協會蘇嘉全會長、中研院李遠哲前院長、聯電創辦人曹興誠董事長等人都特地前來參加,和二百多位熱心參與的朋友共襄盛舉。

在陳唐山會長的支持和帶領下,安倍之友會把從台灣各界悼念安倍前首相、在日本《產經新聞》上刊登悼念廣告募集到的款項餘款,用於「安倍獎學金」,資助並鼓勵更多日本年輕人來台灣留學,希望培養出更多新一代日本的「知台派」,守護日本和台灣。目前已有二十多位第一屆今年度的獎學生,陸續來到台灣的大學學習。

去年年底,產經新聞社旗下的月刊《正論》在東京鐵塔舉辦了「不屈的政治家──安倍晉三寫真展」,展出了產經新聞歷代十九名攝影記者,在安倍前首相身邊,歷經前後將近三十年,拍下的安倍先生的身影。還有安倍昭惠夫人提供的珍貴生活照等,總計近二百張。包括岸田文雄首相、菅義偉前首相等人都前往參觀,寫真展獲得了社會巨大的迴響,很多人看了以後都說非常感動。於是,我向公司建議,把寫真展搬到台灣來。經過數月的奔走、找場地籌備,「安倍晉三紀念影像展」終於在很多朋友的協助之下,定於今年3月27日至4月10日,在台北張榮發國際會議中心舉辦。

回顧過去三年,雖然在疫情之中,但工作和生活還是蠻充實的。認識了很多朋友,也得到了很多人的關照,非常感謝大家,也感謝上天給我機會在這個時候來到台灣。今後希望能盡己所能,做更多有利於日台關係的工作。

記得多年前曾到費城參觀賓州大學,該校的創建者、美國開國元勳班傑明・富蘭克林的雕像旁,寫著他的一句名言:「要嘛寫點值得讀的東西,要嘛做點值得寫的事情。」(Either write something worth reading or do something worth writing.)這是我個人努力的方向,記下來與大家共勉。

矢板明夫
二〇二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在台北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八旗文化《矢板明夫的台日大比較:台灣+日本除以二,說不定更好》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