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招募外國人才,英文環境是基本!要成為一流的公司,就要讓同事用英文對話

2023-12-09 09:10

? 人氣

想招募外國人才,英文環境是基本。(圖/Pxhere;作者/rawpixel.com)

想招募外國人才,英文環境是基本。(圖/Pxhere;作者/rawpixel.com)

轉型為全英文的溝通環境

作者:你看我們很多優秀的科技公司、消費品公司,總是有辦法在各國找到最優秀、想去他公司上班的人才。這些公司裡面一定有一套讓不管從哪個國家來的人才,都可以很舒服工作的方法。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體現,就是英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Amazing Talker:沒錯。

作者:公司裡面是不是用英文來當主要溝通的語言,不管是文件或口語。比方說很多優衣庫(Uniqlo)、樂天、資生堂、武田等等,他們都已經宣布以英文為主要的溝通語言,韓國的三星也宣布英文如果不夠好就不能升職等等的。

這些比較「激進」的國際公司,他們其實是做了一個明顯的轉型。我為什麼講「轉型」,因為它不是公司成立第一天就講英文,他們還是講日文或韓文,裡面可能幾千個重要幹部已經習慣那個環境,但是CEO忽然下個令,全部改成英文,他們就會經歷一段轉型的痛苦期,而且不會是1年、2年的事,所以他的缺點是你會有一個轉型的高額成本,可是當你真的轉到以一個國際環境為主的管理方式時,你會發現很多國外的優秀人才會願意進來,因為他們知道接下來他在你公司不會是二等公民了。(延伸閱讀:外國人說「Let your hair down」,不是要你把頭髮放下來!真正的意思讓人想不到)

Amazing Talker:基本上我們公司都不開會,而是用「非同步紀錄」的方式來溝通,那當然就會有很多中文字。過去幾乎9成的資訊都是中文,但我們最近也開始採納您的建議,改成以英文為官方語言。我們已經實施了2個禮拜,我們從比較重要的產品跟行銷資訊開始,要求都使用英文。這讓我們的外國同事發現我們內部的人英文其實還不錯,所以重要的資訊大部分都已經英文化,外籍同事的感受就變好很多,就像你講的一樣。

同場加映:Amazing Talker的「非同步紀錄」

這是趙捷平親自設計的共識性的協作機制。員工可提出工作有關的發想、假設、驗證,有脈絡的透過文字記載下來,比方說要討論進入某個市場,發想人就可以把這個議題變成一則貼文,附上資料或數據,平台會即時推播給全公司的人。同仁可以像滑臉書一樣接收到這些資訊,大家都可以留言發表意見,或直接線上溝通及討論,再去做決策,就變得很有效率。

因此同仁完全不用鎖在同一個時間,就可以互相溝通。譬如說有人凌晨發想一個點子,先丟上平台,這個構想可能不是1個小時的會議可以定案的,但透過時間的拉長和每個人都有發表的空間,有機會讓這個構想變得更完整,而且把大家都綁在一起。

作者:其實國外的人才遇到這種公司時,他不一定第一個時間會抱怨。他有可能直接下結論:你們就是台灣公司,我在這個公司就是二等公民,你們講什麼我也聽不懂,算了,認了。CEO不一定感受得到,但是你就會覺得,奇怪,進來的國際人才好像是不得不來的,有點像是來這邊打工的,沾個水就走了;然後你又發現他們的人才品質不一定很好,員工承諾(commitment)也不是很夠。但這是CEO看得到的表象和結果,其實根源在於我們並沒有提供一個他們國際人才願意投入、能夠很舒適、友善的環境。

所以你們試了兩週對吧,當然很難100%,兩週已經很快。那目前為止你感覺好的地方跟挑戰在哪裡?

Amazing Talker:我分為團隊跟個人來講。坦白講我們團隊本國人比例就滿高,大部分學歷都還不錯,英文本來就好,當然在撰寫內容的時候,可能需要比中文多一些成本,但目前觀察下來,成本沒有高太多。當然閱讀的時候也一樣,閱讀成本變高,主要還是我,我個人在一開始閱讀的時候當然很不習慣,到現在速度就快很多;以輸入內容來說,我慢慢在習慣,但是我還沒有嘗試太多輸出。

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我希望大家不要認為是為了外國同事,反而引起內部很大的反抗或反感,這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推進的方式是,第一個,先從我們最重要的部門開始,我們產品跟行銷團隊都是比較多外國人或者是英文比較好的;第二,我們先讓可以做這件事情的人,全部改以英文輸出,還不行的我不勉強你,可是我希望你1年內可以達到輸出的結果。目前我們不要求全部的人100%都要做到,不然大家可能會暴動。

作者:我覺得這樣非常好。這個轉型以英文為主體的歷程,當然一開始會比較難受一點,可是你忽然會發現你上手很快。為什麼?因為你今天不是為了考試,是為了公司的經營,為了你要做你要做的事情。我個人的理解是,當你今天有一個很強的目的性,你以解決問題為前提去學的時候,你的學習會很快。

Amazing Talker:有目標。

以無痛但稍微難受的方式前進

作者:對,有目標。第二個就是說,在這個過程裡面,CEO本身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我覺得你是很好的例子,因為你等於是在轉型裡面,你自己都要suffer(吃苦)的對吧?所以由你CEO帶頭,認為轉型成英文是重要的,我自己也努力學習中,我覺得這給大家很大的示範作用。我剛剛講的那幾家日本公司,很多其實都是CEO帶頭,強迫大家一定要轉成英文。CEO帶頭對轉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成功要素,所以你們跨出去的第一步至少還不錯。

Amazing Talker:目前進展是好的,希望1年內就可以達到。但是我會希望說,以一個無痛但是又稍微有一點難受的方式前進。

作者:是,那你就必須把眼界看長一點,想像5年之後,我相信你們公司除了會比現在成長好幾倍之外,老外應該不會只有20%。

Amazing Talker:應該不會,我覺得最終我們可能本地人不會到2成。

作者:這個很正常,因為畢竟你們是一個全球的平台,你本來就是把外國人或者是兩個國家的人撮合在一起,因為這是你們事業的本質,所以你肯定需要多國家、更多樣化的人才來幫助公司成長。

Amazing Talker:沒錯。

作者:我再延伸一下,剛剛講到語言,但是管理國際人才當然不是只有語言。我先舉個例,我們曾經有一些客戶,都是營收千億以上的大公司,這些公司在某個時間點都會遇到全球化的管理議題,我們就發現一個問題,比方說他們要請歐洲的當地人才進來,國外人才發現很多的決策、產品等等的都是在台灣進行,但他們其實根本不知道公司這個產品是怎麼做出來、是用什麼理念做的、做的東西為什麼對我歐洲的客戶有好處,其實他們完全不知道。然後如果當地用戶有一些反映或建議,他們也不知道怎麼反映給台灣的研發團隊,因為根本沒有一個機制讓他們當地人的聲音可以反映到總部。通常只能夠比方說每一年,我歐洲的總經理會到各地去巡視,然後趁機跟他反映一下,但是你知道歐洲總經理通常就是業務,他也沒有機制能向研發部門反饋,所以你會發現,這些人才進來以後,他有太多的障礙,讓他覺得他根本沒有辦法在這個組織裡面正常發揮。

當然有很多急就章的做法,比方說把一些優秀的國外人才外派到台灣工作一段時間,認識人、知道一些事情,這有一定的效果。可是如果你要靠這樣子來解決這個問題,還有太多其他的問題了,因為除了產品有問題,也有可能是人事問題、售後服務的問題,一個老外進到你歐洲的子公司,他是沒有辦法搞清楚這些事情的,他甚至連問都不知道怎麼問。

所以當公司的體量比較大的時候,你怎麼讓國際人才能夠真的很舒服的在你公司下面做,要做得事情其實很多,遠超過語言這件事。

作者介紹

徐瑞廷波士頓顧問公司(BCG,Boston Consulting Group)台北辦公室負責人、董事總經理暨資深合夥人。專門服務全球頂尖企業,領導BCG大中華地區的科技、媒體與電信專項以及企業財務與策略,負責BCG全球半導體與材料業務。尤其在亞太地區擁有豐富的顧問經驗,參與過的專案橫跨歐、美、日、中、印、韓等企業。 加入BCG之前,曾任IC設計工程師與亞洲和美國多家高科技新創公司的高階經理人。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電機工程碩士、聖塔芭芭拉(Santa Babara)MBA碩士、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系學士。

商業周刊《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以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事蹟與全球產業趨勢,傳遞給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BCG破解轉型的兩難:解答商模、布局、人才、變革,企業策略選擇的轉骨配方》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