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生時期的涉世未深、懵懵懂懂,到踏入社會的人情冷暖和險惡世故,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這段必經的人生過程中體悟悲歡離合──那些孩提時代的摯友有些斷了聯繫、有人追求不同的嚮往而各奔東西,彼此都在各領域打拚奮鬥著。
然而,隨著出生背景的不同、學習歷練的差異與職場轉折,人們往往會在邁入社會後,成為「比較」下的犧牲品,這不僅令人難堪,也成了友誼裂痕的桎梏。
想像一下這個一點也不令人陌生的場景:高中畢業後20年,你參加一場闊別已久的同學會,許許多多當年一起為了大考而寒窗苦讀的革命好友們,如今都已步入截然不同的嶄新階段,大部分人都已成家立業、在職場上有著中流砥柱的氣勢,而看著那些飛黃騰達的好友們,自己雖然語帶祝福,但內心卻滿懷嫉妒和難過。
而就算是從小長大、彼此扶植的手足成功後,為什麼我們總是嫉妒,且遠遠大於祝福和感動?
嫉妒:人們比較的劣根性
這樣的問題,近日在美國(USA)論壇《Quora》發酵,也引起許許多多身歷其境的讀著們共鳴。心理學家就說,一般陌生人在詢問對方的職業時,通常只是為了拼湊他與對方的社會地位關係,如果發現職位比自己心中預想的「等級」還低,大概會不攀談或產生優越感;如果職位較高,可能會有崇拜或敬而遠之的心態。
專家強調,人就是一種具有比較性,而且天生具有競爭力的物種,像是大多數比賽都有贏家和輸家──獲勝者感覺良好、失敗者感到難過,這是人性。
《今日心理學》便分析箇中原因,也許你會感到釋懷且坦然,「畢竟許多人在成功之後,往往會忘了當年一起奮鬥的手足和初衷……」
1、某些反應是非常人性的
專家強調,說來可能諷刺,但如果嫉妒成功的好友又要假裝彼此的感情完好如初,其實會讓關係變得更糟,你應該是要面對這樣的情感、對自己誠實,並試著想想:為什麼朋友可以達到那樣的成就?自己是否少了些什麼?又有什麼可以進步的地方。
2、如果可以,不妨暫時抽離這段關係
專家分享,雖然突然跳出一個無法解釋和無限期消失的行為,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友誼行動,但更多的時候,人們需要一點空間和時間,用以弭平自己不平衡的情緒、「配不上」好友身分地位的自卑,「如果對方是一個特別親密的朋友,可以試著溝通,因為你知道他最終可以理解你的想法。」
3、願意接受改變
如果你正在努力賺錢,但朋友的工作因為績效很好獲得了高額獎金,也許每次聚會時他所約的餐廳都會令你感到特別有壓力,因此,不妨試著改變聚會地點,「不要讓你們的關係保持在凍結框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