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歷史只能單一面向?龍應台:《大江大海》是為了紀錄那些掉進黑洞的事

2015-05-21 14:48

? 人氣

專訪龍應台(楊子磊攝)

專訪龍應台(楊子磊攝)

真誠的面對歷史,在台灣何其容易,我們連歷史課綱問題都很難取得共識,究竟是為什麼我們不能從很多面向來談歷史,一定得決定單一面向?對此,在德國養育2個孩子的龍應台相當有感觸,也從德國歷史教育,學到寶貴一課。她直言,歷史學習沒有必要「把所有的複雜角度,變成一個角度,定於一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學歷史一定要有課本嗎?

德國中學相當於台灣小五,長子安德烈12、13歲的時候,龍應台一次好奇問孩子「你們歷史課本長什麼樣子?給我看一下。」安德烈回答:「哪裡有課本?沒有課本。」

龍應台當時覺得,沒有課本老師怎麼教?但瞪著眼睛看媽媽的安德烈覺得問題很奇怪,歷史為什麼要有課本?那時候龍應台才發現,德國老師教12、13歲孩子歷史的時候,是要孩子去找原始文獻。

從不同觀點的原始文獻作討論

比如說希特勒政壇崛起過程,1933年五月曾經發動焚書運動(Book Burnings),之前又發生「國會縱火案」(Reichstag fire),老師就要學生先看事件發生前某個重要演說內容,接著看當時的報紙報導、不同陣營政治領袖發言內容、某場會議記錄:然後整班同學聚集討論。

1933年政壇崛起的希特勒曾經發動全國焚書運動運動(左),當年亦策畫燒毀國會(右)
1933年政壇崛起的希特勒曾經發動全國焚書運動運動(左),當年亦策畫燒毀國會(右)。

他們不用課本,而是大家都去看當時的資料,不同學生可能找到詮釋相互牴觸的資料,所以要互相討論、辯論,考試則以申論題方式,寫出他們對特定主題的理解,這樣的教學過程,讓龍應台感覺震撼。

歷史對個人的價值何在?

安德烈16歲的時候,龍應台也好奇跟他要國(德)文課的書單,看到當中包括德國流亡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的劇本《伽利略》(Leben des Galilei),學生讀了劇本之後一起討論。

伽利略是發現地球繞著太陽轉的科學家,他發現的真理,跟當時權威、亦即教會系統見解相反,讓他面臨死刑的壓迫。龍應台說,在課堂上,16歲孩子對於文本的討論,讓人印象深刻的:

「作為個人,明明知道自己所相信的是真的,可是如果說出來就會死,那該做怎樣的選擇?也就是你面對絕對權力,那個絕對權力與你個人相信的相反的時候,你該如何自處?」

她認為,這樣的教育方式充分說明,不管世界怎麼變,真誠的社會、成熟的文化,要抓得最緊的核心價值,應該還是人道精神與人文信仰,如果沒辦法抓的準,其他所有的東西,都是威脅利誘可以改變的。 

 

看待台灣歷史有沒有更超然的角度?

回歸台灣人70年後面對二戰,龍應台問:到底是應該從「我是台灣人,我主張台灣獨立」這個角度出發,選擇你要相信的歷史、要堅持的主張?或是從「我是中國民族的信仰者」的角度來擁有自己的歷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