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比學生更適合讀書?首席腦科學名醫曝「大腦全盛時期是45到50多歲」,這器官會終生持續進化

2024-02-09 13:00

? 人氣

大腦的巔峰期是三十至五十多歲,四十五至五十五歲又可說是大腦的全盛期,這是適合學習的最佳時期。(示意圖/取自Pixabay)

大腦的巔峰期是三十至五十多歲,四十五至五十五歲又可說是大腦的全盛期,這是適合學習的最佳時期。(示意圖/取自Pixabay)

「只想做喜歡的事卻容易厭倦」、「知道有獎勵就會好好努力」――這是大腦的本性,也是每個人的共通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這樣的本性為基礎,長大之後,隨著生活環境或職業、人生經驗,以及用腦方式等因素不同,大腦會變得別具個性。漸漸地,大腦會出現和主人相似的長相或個性。

前文也曾提到大腦的成人禮是三十歲,但在腦科學的角度,大腦不會停止成長。

大腦會終身持續成長。

換言之,到死之前都還是不成熟的狀態。

說到大腦的特性,經常使用的部位會隨之成長。因此,隨著年齡增長,只要有興趣的對象改變,或是工作上需要的技能改變,大腦的形狀就會跟著變化。

到目前為止,我見過超過一萬人的腦部磁振造影(MRI),根據那些觀察的經驗,大腦的個性變得突出是在三十歲之後。

就職、晉升、結婚等人生階段變化豐富,接收到許多新刺激的時期,大腦會急速成長。

許多人在四十歲之後會覺得腦力快速衰退,其實正好相反。

大腦在這個時期不但不會衰退,反倒是成長的全盛期。

在工作或私生活上遭遇煩惱,經過思考後做出決定,那些經驗會成為大腦的營養。對重新學習感到有趣,能夠理解困難的事、解決複雜的問題,面對難相處的人可以順利溝通,大腦的高級功能成熟反而是在中年之後!

大腦中負責處理複雜資訊的腦細胞菁英集團,我將其稱為「超腦區域」(super brain area)。

負責記憶與理解的「顳葉聯合區」(超側頭野)在三十多歲達到巔峰。

分析理解視覺或聽覺所獲得的資訊的「頂葉聯合區」(超頭頂野)在四十多歲達到巔峰。

掌管執行力與判斷力的「額葉聯合區」(超前頭野)在五十多歲達到巔峰。

這些能力並非先天遺傳,而是靠後天努力得以成長進步。

也就是說,大腦的巔峰期是三十至五十多歲。

四十五至五十五歲又可說是大腦的全盛期。

這是適合學習的最佳時期。

擔憂「五十五歲開始會每況愈下」的人,請放心。

只要在超腦區域達到巔峰的時期好好運用大腦,即使年過六十,大腦仍然會穩定地持續成長。除非罹患失智症,否則頭腦一輩子都會靈活運轉。

八個腦區的特徵

大腦好比社會的縮影。

大腦裡有超過一千億個、多到數不清的神經細胞,它們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形成集團,建立據點。

若以公司比喻,就是有社長、執行董事或秘書,底下根據不同業務內容分成各部門。

我將腦中如同各部門的部位,依照各自負責的任務,取名為「腦區」。

思考系腦區:掌管思考、意志、想像力等,思考事情時會發揮作用。

理解系腦區:理解看到或聽到的資訊,遇到不知道的事也會進行推理,試圖推測與理解。

記憶系腦區:記憶或回想事物時發揮作用,儲存且活用資訊。位於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周圍。

感情系腦區:感受並表現喜怒哀樂,以終身持續成長、老化速度緩慢為特徵。位於大腦多個部位。

傳達系腦區:透過溝通進行交流。

運動系腦區:負責手、腳、口等活動身體的所有行為,為大腦中最早開始成長的區域。

視覺系腦區:將眼睛看到的影像或圖像、讀到的文章聚集在大腦。

聽覺系腦區:將耳朵聽到的語言或聲音聚集在大腦。

長大之後,重新調整學生時代的學習方法

只要給予明確且優秀的經營戰略,在現場工作的人就會立即展開行動,所以上層的決定或意見非常重要。

以大腦來說,如同董事的思考系、理解系和記憶系這三大要角,攜手合作並有效率地發揮作用時,其他腦區也會更容易運作,進而提升大腦整體的功能。

大人的學習法也是如此,為了牢牢記住學過的東西,讓它們隨時能派上用場,讓三大要角正常地發揮作用是必要條件。

學習也就是和記憶力一決勝負。

或許有些人會想,要記住學過的東西、提高記憶力,鍛鍊記憶系腦區或許比較快。

不過,這是極大的誤解。

大人腦的記憶系腦區很難獨自運作。

這才是大腦的實際情況。

長大後想要提高記憶力,必須要有思考系與理解系的協助。這兩個腦區也得借助記憶系的力量才能思考、理解事物。

此外,為了讓記憶系充分發揮作用,必須和給予意見的感情系保持密切的聯絡。

大人不適合用學生時代那種死背硬記的學習方法。

那種方法只有學生腦才適用,對大人腦而言毫無效率。

腦區之間是互相扶持的關係,身為監察人的你要引導它們各自發揮所長。

為了讓各腦區發揮所長,必須仔細了解它們的任務與特色,才能知道該怎麼做能夠讓它們發揮作用。

利用興奮積極的情緒欺騙海馬迴

當我們處於「喜歡這個」、「這件事很有趣」等興奮積極的情緒時,海馬迴會釋出頻率4Hz~8Hz的腦波「希塔波」(Theta Wave)。

釋出希塔波的時候,海馬迴的運作變得活絡,對於進入大腦的資訊會做出「這個很重要!」的判斷。

進而開放連結長期記憶的途徑。

因此,若想要有效率地學習,就應該對於棘手或難以喜歡的事物,想方設法變得喜歡。

話雖如此,做不想做的事實在很難覺得開心。

為了升遷、考試而不得不去做的事,非但不覺得有趣,而且還是在不情願的狀態下進行學習,此時大腦會分泌壓力荷爾蒙,使得海馬迴萎縮,導致記憶力下降,可能還會喪失幹勁。

在第四十三頁介紹過大腦君的個性,基本上大腦具有容易受騙的特質。當然,對於不想做的事能覺得有趣、喜歡是最好的事,但就算做不到也沒關係。

只要騙過大腦,讓它產生開心、有趣的錯覺即可。

那麼,具體來說應該怎麼做呢?

各位請記住,是要以「興奮積極的情緒」面對學習這件事,而不是勉強自己喜歡學習。

例如,喝喜歡的拿鐵咖啡,以愉快的心情學習;預設好通過考試後要給自己怎樣的獎勵,想著那個獎勵翻閱教科書;或是去找喜歡的老師,報名線上課程,藉以提高興奮的情緒。

有資料顯示,釋出希塔波的時候,學習速度會從兩倍上升為四倍(德州大學學習與記憶中心,霍夫曼等人的研究)。

比起普通的學習方式,這麼做只要花25~50%的時間與體力就能記住想要學習的知識。

面對棘手的事物時,把「喜歡」的事物放在身邊,營造讓大腦容易運作的環境很重要。

複習的時候,從教科書的中間開始

容易記住學習內容的開頭和最後,是大腦的特性之一。

反之,很難記住中間的內容。

複習的時候,刻意改變順序從中間開始,就能徹底記住知識。

播出時間長達半年的NHK晨間連續劇或連續一年的大河劇,人們對於那些作品的開頭和結尾都記得很清楚,但中間的劇情是什麼,很少人能夠詳細記住。

其實,實驗心理學也已證明,中間的記憶會被遺忘。

行動心理學的用語中有「初始效應」和「時近效應」,最初和最後的記憶容易成為短期記憶。

「初始效應」是指見到一連串的項目時,很容易記住最初看到的項目,這在一九四六年波蘭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Solomon Asch)的印象形成實驗中已被證實。

實驗中分為兩組,針對某個人物進行以下的描述。

A「開朗、率直、可靠、謹慎、急躁、善妒」

B「善妒、急躁、謹慎、可靠、率直、開朗」

雖然兩組都是相同的形容詞,根據最初的詞彙,A組給人積極正面的印象,B組給人消極負面的印象。

「時近效應」是一九七六年由美國心理學家諾曼.亨利.安德森(N.H.Anderson)在模擬裁判的實驗結果中提出的詞彙。

實驗中分為兩組,一組是從檢方到辯方依序作證,另一組是先從辯方,再由檢方總結證詞。

透過這樣的區別,觀察陪審員會做出怎樣的判斷,結果兩組都是最後提出證詞的那一方勝訴。儘管進行了各種討論,人們還是會忘記中間的過程,更容易記住最後的意見。

商務人士決定做簡報的順序,或是向顧客推銷商品的時候,經常活用初始效應和時近效應,學習事物時也可運用這兩個效應。

我們對於學習的東西比較容易記住開頭和結尾。

也就是說,複習的時候,從難以記住的中間開始增加複習的次數,是個聰明的做法。

假如前天念了第一頁至第十頁,隔天就從第四頁開始複習,有效率地彌補記憶的漏洞。

理解大腦的特性,除了加強已經記住的部分,同時彌補弱點,這麼做能夠提升記憶力。

此外,於一九六六年進行的記憶結構實驗也指出了一項關鍵。

實驗中分為A、B、C三組,讓他們記住十五個單字。A組在記完單字後直接進行回答,而B組和C組在記完單字後的十秒和三十秒內,用喊數字的方式進行干擾的情況下進行回答。結果,A組是開頭和最後的正確率較高,B組和C組是只有開頭的正確率較高。

起初因為要記的東西不多,各組都是記憶力良好的狀態,但最後只有未受到干擾的A組的正確率變高。

你在學習後是否會為了轉換心情而滑手機看新聞或上社群網站呢?這麼做會讓後半段學習的內容變得容易忘記,請務必留意。

睡前複習之後,不可以滑手機

睡眠分為淺眠的「快速動眼期」(REM)和深層睡眠的「非快速動眼期」(NREM),兩種睡眠會在一整晚重複數次。

大腦在睡眠期間仍持續活動,在淺眠的「快速動眼期」時重現並整理記憶,在深層睡眠的「非快速動眼期」時形成長期記憶。

若兩種睡眠沒有保持交互輪流的睡眠節奏,人就無法變聰明。利用這個睡眠機制,在睡前整理大腦的思緒,更容易留住記憶。

每天睡前花一小時左右,回憶想要記住的事物,試著整理。

這麼做就能運用記憶系腦區,再進一步針對想牢牢記住的內容進行複習。

透過說出口這個動作,運用聽覺系腦區,向海馬迴送出「這個很重要,要記住喔」的訊息,製造在睡眠期間容易留住記憶的狀態。

有件事要提醒各位,複習完想記住的內容後,盡量不要接觸其他資訊。

因為大腦會被最新的資訊覆蓋。

睡前躺在床上滑手機會擾亂記憶,降低想記住的內容在大腦中的維持率。

在一天的尾聲,回顧完今天發生的事情後,早點入睡。

這是提高記憶力的睡前學習法。

而且,從運用腦區的觀點來看,睡眠很重要。

大腦在白天因為神經細胞(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非神經元細胞)的活動,容易累積疲勞物質。

非快速動眼期時會處理腦內的廢物,讓疲勞物質容易排出,和與失智症有關的β澱粉樣蛋白(Amyloid β)或Tau蛋白的排出也有密切關連,所以充足且穩定的睡眠對維持大腦健康是必要之事。

從生理時鐘的觀點來看,理想的睡眠時間是晚上十點,但對商務人士而言有些困難,那麼盡可能在晚上十一點,或是在十二點之前入睡。

順帶一提,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對於二十六到六十四歲人士的建議睡眠時間是七到九小時。能確保有七小時以上的睡眠,是大人學習法不可或缺的要素。

試試看用非慣用手的那隻手刷牙

習慣用右手的人,對右手發出指令的左腦運作會較活絡,而左撇子則是右腦活絡。除非特別提醒自己,否則我們通常都是使用較能靈活運用的慣用手。

但這麼一來,對不常使用的手發出指令的右腦或左腦會漸漸變得空洞,功能衰退,大腦開始老化。

使用非慣用手,除了能夠預防大腦變得空洞,右腦和左腦的交流也會變得活絡,同時鍛鍊左右腦。

請各位試著在這些情況下,用用看非慣用手。

・洗澡的時候

・擦拭東西的時候

・刷牙的時候

起初會覺得不適應,這個感覺正是對大腦的刺激。

一旦適應了新刺激,大腦又會自動化,所以有時間的時候,試著用左手(左撇子的人用右手)寫字也是不錯的方法。

用非慣用手寫寫看自己的名字。

習慣之後,試著用兩手寫出一樣大的字,或是右手和左手用不同種類的筆寫字,保持新鮮感就能持續進行訓練。

作者介紹|加藤俊德

腦神經內科醫師、醫學博士。加藤PLATINA CLINIC院長、大腦學校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昭和大學客座教授、發達腦科學與MRI腦部影像診斷專家,腦區鍛鍊及活化大腦音讀法的發起人。

14歲時為了尋找「鍛鍊大腦的方法」,決定就讀醫學院。1991年,發現了功能性近紅外光譜(fNIRS),目前全世界超過七百家設施都在使用。1995年至2001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放射科從事阿茲海默症與MRI腦部影像的研究,發現了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溝通障礙等發展障礙有關的「海馬迴遲緩症」。

後來,他利用獨自開發的加藤式MRI腦部影像診斷法,診斷並治療一萬名以上的病患,年齡層涵蓋兒童至超高齡的年長者。同時也進行大腦成長階段的診斷,找出較強與較弱的腦區,採取不只靠藥物的腦區鍛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平安文化《30歲之後,才是你大腦的全盛期:成年人其實比學生更適合讀書?日本首席腦科學名醫親授,打造終生持續進化的最強大腦!》

責任編輯/洪生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