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不只是美國的金融中心,更是全球的金融重鎮,在多數人的印象中,華爾街應該要走在市場尖端,然而不少華爾街的金融巨頭仍在使用60年前的程式語言「Cobol」所撰寫的系統。
根據《路透社》2017年的報告,全美國有43%銀行仍在使用Cobol,平均每天有2,200億條Cobol程式碼仍在運作,處理80%的實體交易與95%的ATM交易。
Cobol早已不是市場主流。根據開源程式平台GitHub在2022年的統計,目前最主流的五大程式語言分別是JavaScript、Python、Java、Typescript與C#,它們都是當今年輕工程師熟悉的程式語言;目前通曉Cobol的年輕工程師寥寥可數,金融業面臨找不到人維護系統的困境。
近年ChatGPT推出後,金融業開始嘗試新的解決方式:用生成式AI撰寫及維護Cobol程式碼。
《華爾街日報》報導:Can AI Solve Legacy Tech Problems? Companies Are Putting It to the Test
美國超過40%金融業者仍在用Cobol,但它早已不是主流
Cobol誕生於1959年,是電腦科學早期的程式碼,主要用於金融業電腦系統,用來處理帳戶與交易資訊。由於Cobol穩定性佳,所以深受美國政府與金融業者倚重,一直被當成政府與銀行系統的支柱,就算到了21世紀,華爾街仍有超過40%的銀行系統使用Cobol程式語言。
系統需要不斷維護,而且技術、商業環境日新月異,系統也需要與時俱進升級,所以金融業一直有Cobol工程師的需求。然而現實是Cobol早已非屬主流,當今企業大多使用C++、JavaScript、Python等程式語言,特別是矽谷的科技巨頭,因此年輕工程師大多學習這些程式語言,根本沒有學習Cobol的誘因。目前能使用Cobol的工程師大多已年逾45歲以上,甚至有將近20%超過55歲,堪稱快要退休的年紀,因此金融業面臨找不到Cobol工程師的困境。
有些人主張,一勞永逸的解決方式是用其他程式語言汰換Cobol,但是金融業最重視穩定運作,更改系統勢必衍生極大的停擺風險。例如2012年,澳洲聯邦銀行將Cobol汰換,整個過程不僅耗時長達5年,耗資10億澳幣(約210億新台幣),期間也遇到許多問題。例如2015年6月,澳洲聯邦銀行支付和線上系統發生故障,多達60萬筆交易資料遺失;3個月後,系統又發生一次重大中斷,導致客戶無法使用信用卡和App。因此,許多金融業者仍然選擇繼續使用Cobol。
生成式AI能協助業者維護Cobol系統,解決工程師短缺
面對不敢輕易變動的現實,生成式AI似乎提供另類的解決方案。ChatGPT、Gemini等公用大型語言模型都具備生成程式碼的能力,而GitHub、Amazon與IBM也推出自動生成程式碼的AI,讓工程師效能提升25%,並降低業者對Cobol工程師的需求,從旁紓解工程師短缺的困境。
就算是從Cobol轉換成其他程式語言,也能透過生成式AI協助。IBM於2023年9月推出生成式AI程式碼助理watsonx,協助開發者將Cobol程式碼轉成Java,僅需花費短短一到兩年,低於過往的3年時間。與現有工具相比,生成式AI更能理解程式碼背後的涵義,轉換的品質也更好,因而被視為銀行Cobol系統重建的救星。
生成式AI可能帶來「技術債」,仍需工程師監督
除了維護Cobol或將其轉成其他程式語言,生成式AI在程式領域還有許多應用,例如處理技術債(technical debt)的問題。技術債是很常見的程式問題,它指的是開發者為了加速軟體開發,時常採用速度較快的方案,以滿足短期需求,而捨棄長期的最佳方案,此會造成軟體缺陷,如同債務一樣,造成未來的開發與維護負擔,工程師需要付出額外時間來修復技術債帶來的副作用。
而透過生成式AI,能協助當今工程師了解過往程式碼的意涵與作用,提升處理技術債的效率,也能避免工程師製造未來的技術債。只不過《華爾街日報》警告,使用生成式AI寫程式也有風險,因為它可能會生成無關或記錄不充分的程式碼,反倒造成更多技術債。
雖然生成式AI能協助金融業者維護Cobol,或將其轉換成其他程式語言,緩解Cobol工程師短缺的問題。但生成式AI有技術債的風險,因此業者使用AI工具需要嚴格監督,才不會省了工程師的成本,卻造成後續更多系統問題。
本文為風傳媒特邀導讀人金牛幫幫忙撰寫,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風傳媒會員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責任編輯/郭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