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大安森林公園看見青春舞者

2015-08-06 06:20

? 人氣

旅美編舞家林向秀的作品《碎玻璃》,詮釋臺灣社會年輕一代有衝勁的生命力量。(台北藝術節官網)

旅美編舞家林向秀的作品《碎玻璃》,詮釋臺灣社會年輕一代有衝勁的生命力量。(台北藝術節官網)

台北市地位適中的大安森林公園占地廣闊,樹木蒼鬱,夜晚與白天、晴天與雨天各有不同的氛圍。八月一日這天晚上,台北天氣晴朗,夜空高掛著一輪又圓又亮的明月,微風習習,很多民眾一如往昔來此休憩、做運動,今晚則增加更多專程來欣賞舞蹈的觀眾。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鈕扣計畫每年邀請傑出的海外舞者回來跳自己編的舞作,今年主角是三位分別在屬性不同的國際著名舞團的舞者,節目包括留美劉奕伶的《噓》、留德許耀義的《DANCE in the SYLLABLE》、留英林燕卿的《日‧月‧犬‧鬼》,並由藝術總監何曉玫與三位舞者聯合創作《跳舞的路上》。

從觀眾席往舞台觀看,兩側各有一LED螢幕,供影像與字幕之用。除了三位「舞」林高手是舞台上的焦點,舞蹈與對話交插進行的演出設計也很獨特。開場時,舞者各自以舞蹈動作,展現所屬舞團風格與肢體語言,然後輕鬆、自在地走到左舞台螢幕前沙發坐下,偶而站起來示範動作,並以聊天的方式介紹自己的近況,包括他們如何看到舞團,以及如何被舞團看到,計畫主持人曉玫以藏鏡人的姿態,用聲音跟他們對話,帶領現場觀眾碰觸光鮮亮麗的舞者背後流下的汗水與淚水。

奕伶身體線條細長,跳舞精準、轉變快速,鬆放自如,很能抓住觀眾眼光,《噓》裡她藉由面具顯現個人內心的紛擾、不安的對話,一方質疑、打擊自己的才華與能力,一方期待他人的焦點與關注,在不斷衝突與妥協之間,她奮力褪去這些無謂的聲音,漸漸走出紛擾的內心,就像作品的結尾撕掉身上最後累贅的衣物,也脫掉那有形與無形的面具,彷彿找到寧靜、安然的自己;耀義在芭蕾優雅肢體線條與動作規範中,伴隨詩人的吟誦,帶領觀眾進入他的內心世界,十分動人;燕卿的舞蹈有著炫人的爆發力,肢體的精力像不斷衝出身體的野獸,卻又像投身於夢境中,尋找出口的靈魂,頗令人驚艷。

《鈕扣計畫》的受邀舞者之一劉奕伶,帶來全新編創作品《噓》。(台北藝術節官網)
《鈕扣計畫》的受邀舞者之一劉奕伶,帶來全新編創作品《噓》。(台北藝術節官網)

舞台上三位三十出頭的主角都與台北藝術大學有關。燕卿與奕伶算來是同屆的,奕伶舞蹈系七年一貫制第一屆,燕卿是五年制舞蹈系最後一屆,但唸完大二就到英國念書,進入舞團,耀義在北藝大唸研究所,鈕扣計畫創辦人、藝術總監的曉玫則是舞蹈系第一屆大姊頭兼老師。

奕伶提到自己先在比爾提瓊斯阿尼贊舞團(Bill T Jones Arnie Zane Dance Company)實習了一年,才被錄取為正式舞者,剛到紐約時英文不好,但知道看到人就微笑。她說要參加一個嚮往的舞團,得做足功課,了解舞團的特色及需要,讓自己「勇敢」、「大膽」,努力去符合這些條件,保持競爭力的方法就是不要想太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