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每次想溝通,最後都會變吵架?心理學家揭「有效溝通」4絕招,超實用、所有人都該會啊

2018-11-13 12:48

? 人氣

我不知道你讀了以上的文字後有何感想,但我自己的感想是: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是多麼平凡,卻又簡潔、有力的溝通方式啊。

比起罵對方「懶鬼」然後陷入爭吵,盧森堡提出的非暴力溝通不但去除了傷害他人的暴力成分,將自己的真實需求表達出來,而且也更能促使對方滿足自己的需求——能有效溝通之餘,也實際的解決了問題。

但這一例子還不能說明非暴力溝通背後所蘊含的智慧,要更好的掌握非暴力溝通,我們需要逐個剖析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四個要素,並總結成四個步驟。

1. 不給予評論,只試圖說出「觀察」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曾經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一次聽到這個觀點時,「胡說八道」這個想法在我腦中一閃而過——在不知不覺中,我作出了評論。

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觀察他人及其行為、而不評判、指責或以其他方式進打分析,是難以做到的。

在為一個小學提供諮詢服務時,我對此有了深刻的體會。這個學校的教師和校長經常反映彼此很難溝通。於是,學區負責人請我協調雙方的矛盾。我先和全體教師交談,然後請校長來參加討論。

會談一開始,我就問:「校長的哪些行為不符合你們的需要?」「他是個大嘴巴。」有人馬上回答。我的問題是想了解他們的觀察——校長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而「大嘴巴」只是這位教師對校長的評價。

在我指出這一點後,第二位教師補充說:「我知道他是什麼意思。校長的話太多了!」這仍是一個評論——評論校長話多還是話少。

隨後,第三位教師說:「他認為只有他的話有價值。」我解釋說,推測別人想什麼與觀察他的行為並不是一回事。

最後,第四位教師也表明了看法:「他希望所有的人都一直聽他講話。 」當我說這也是猜測時,有兩位教師脫口而出:「你的問題真難回答啊! 」 接著,我們注意區分觀察和評論,一起列出了校長的具體行為。

例如,在全體教員會議中,校長會講他的童年和戰時經歷,有時導致會議超時20分鐘。我問他們是否已向校長反映問題,他們說,他們試過,但從沒有提及具體行為——例如校長在會議中回憶往事。

最後,他們同意,在校長參加討論時,指出這些行為。與校長的會談開始後,我很快就發現教師們一直在說的事情。不論討論的主題是什麼,校長總是插話:「這讓我想到……」然後,他就開始講他的童年和戰時經歷。

我等著教師們說出他們的不快。然而,他們運用的不是非暴力溝通,而是無聲的抗議。一些人滴溜溜轉著眼睛;另一些人故意打著哈欠;還有個人直盯著手錶。我忍耐著這痛苦的場面,過了一會兒,我問道:「沒有人有話要說嗎?」接著是有些彆扭的沉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