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政黨信心希望聯盟主席-雷倩,發表一篇文章「性別友善廁所真對性別友善嗎?」,以抹黑與製造恐慌的方式,說著 「從男女混用公共廁所到男廁女廁分開、隱私保障增高,是國家發展的進步指標」、「一個國家的公廁不只是文明的象徵,更是婦幼安全的防線」,將性別友善廁所描繪成落後且侵害女性權利的政策。而雷倩的說法不僅不符合「進步」也更不符合「婦幼安全」,因為他正落入了所謂的「強暴迷思」 (rape myth) 。
保障隱私需要「空間設計」不是「性別隔離」
有人會上廁所或使用更衣室時「開著門」嗎?「被同性侵犯隱私」沒關係嗎?如果不是如此,那為何跟異性共用廁所會「沒有隱私」呢?在家裡或小餐館,不也往往是共用廁所,那異性共用廁所到底如何造成對隱私的侵害?只是因為「有異性」嗎?
我想重要的問題是出在「空間設計」,許多男性對於使用一整排的小便斗,會感到不如家中自在;而女性看到一整排的男性尿尿,也會因此感到困擾。可是,性別友善廁所不僅僅只是「不分性別的廁所」,它同時存在許多對性別友善的「配套措施」,諸如「每間都有小便斗與馬桶」、「小便斗設立隔間」、「親子友善設計」、「反針孔測試」、「緊急求救鈴」、「廁所數量評估」等等。我們應該多著墨在空間設計上,而不是天真地以為把異性隔開就能保障隱私。
「女性專用」不等於「婦幼安全防線」
何時「女性專用」就等於「婦幼安全防線」了呢?「幼」可包含了「小男孩」,玫瑰少年-葉永誌正是在廁所過世。更別說「男性安全」與「非二元性別安全」也應該受到保障,「女性專用」完全排除並忽視了這些考量。
且女廁內的偷窺與偷拍、騷擾與侵害並沒有因為「限女性」而沒發生,反而由於標的了「女性專用」,表示「使用者清一色為女性」,更容易成為有心人士下手的目標。況論,女性依然有可能對女性進行侵害,許多偷拍與性暴力事件中,像是許多女廁內的針孔正是由女性裝設的,用以兜售與威脅等目的。且因為存在著女性犯人與共犯,由於他們的女性身分,更容易使受害者輕易鬆懈。
「女性空間」不該用來防治性暴力
設立女性空間的目的從來就不該是防治性暴力,頂多是在這性別不平等的社會使女性能互相交流與支持。因為任何地方都不該存在性暴力,而不只是女性空間!若將女性空間當作防治性暴力的手段,便落入了強暴迷思,意味著「女性應擠在女性空間,否則像在夜路、小巷與夜店被性騷擾與侵害都是自己活該」。
異性守望相助困難
因為女性專用的限制,造成女性親近的男性,無法在真的發生事件的時候,及早覺察並對女性及時地幫助與救援,像是爸爸與女兒、兄弟與姊妹、丈夫與妻子、男女同學一起出門如廁的時候,都被性別的線所隔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