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副總統賴清德(右)參加與宏都拉斯總統卡蕬楚(左)的就職富禮,一年兩個月後宏都拉斯還是轉向與中國大陸建交。(取自Kolas Yotaka臉書)
在宏都拉斯總統卡蕬楚推特宣布與中國商談建交事宜十二天後,中宏兩國正式建交,而與宏都拉斯有八十二年邦誼的中華民國則正式宣布與之斷交。這是蔡英文政府七年來斷交的第九國,蔡英文總統特別視訊發表談話,強調「台灣人民已經向世界證明,我們從不因威脅而退縮,台灣和友邦以及理念相近國家的合作與連結,共同促進國際福祉與安全的努力,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這段話翻成白話文的意思是:我們的「努力」增加,我們的邦交國減少。即將出訪並過境美國,準備在智庫發表演講的蔡英文,大概沒有意識到當中南美邦交國持續減少,她的「過境外交」也可能成為絕響。當然,她不必有這個自覺,就像她對二0五0淨零排放完全無感一般,因為她的任期只到二0二四。
斷交九國中,有七國都在外交部長吳釗燮任內,在斷交記者會上,他行禮如儀痛駡中共打壓,嚴批宏都拉斯「需索無度」,面對詢問同樣行禮如儀很有擔當的表示,「有任何政治責任,不會迴避。」這句話吳釗燮已經說了不知N次,二年前台尼(尼加拉瓜)斷交時,立委羅致政還特別為他緩頰表示,「事務官該負的政治責任,相信他會扛起來。」不知羅致政此刻相信的是什麼?
台灣邦交國在蔡政府七年不到的時間裡,一個一個斷,只追究吳釗燮的政治責任並不完全公平,畢竟外交政策與兩岸關係息息相關,台灣是在鋼索上走出國際空間,而政策拍板的人是總統而非外交部長。蔡英文在視訊講話中表示,「台灣和友邦以及理念相近國家的合作與連結,只會增加,不會減少。」重點在「理念相近的國家」,比方,歐洲部長級訪台團體增加,美國參眾議員簡直拿台灣當選舉必要的打卡景點,去年更一舉「投資」立陶宛十二億美金,換得一個「台灣代表處」,立陶宛則在台灣設置經貿辦事處,這樣的政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見仁見智,但去年已有退休外交官提醒,厚此薄彼的作法難保不會讓邦交國心生不滿,甚而轉向中國大陸,一年後印證專業外交官一語中的。
政府口口聲聲不做撒幣式的金援外交,動輒十數億或數十億投入非邦交國的作法,又做何解?過去是撒幣維持邦交,如今却得撒幣設辦事處,未來撒幣維持代表處或辦事處的機率無限升高。
美國有線新聞網(CNN)報導解析兩岸外交戰,認為「北京以為可以在外交上孤立台灣,但它其實做不到」,報導很振奮人心,然而,這却是台灣益漸逼庂的國際現實下,不得不然的發展,「台灣與西方國家發展密切關係(儘管非官方),來增加它在全球的影響力」,西方國家看到的是台積電,來訪的美國參眾議員看到的是台灣的美中抗衡中的棋子角色─而且是火線上的棋子,從波音飛機到布雷系統,台灣幾乎沒有說「不」的空間,最近來訪並獲總統頒贈「特種大綬景星勳章」的前白宮安全顧問歐布萊恩,甚至倡議「台灣人手一把AK47步槍」,「將使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重新評估入侵台灣、嚇阻中國」。
美國對台海的戰略思考竟是「步槍抗中」?簡直匪夷所思,但至少比前行政院長蘇貞昌的「掃把抗中」要多點火力。附帶一提,這個意見並不新鮮,今年初立陶宛國會議員來訪時,即建議該國的「步槍兵聯盟」(國民防衛)可以為台灣借鏡。
不論是以金援維繫邦交,或以撒幣發展「實質(非官方)關係」,都還在國人容忍和理解範圍,即使蔡政府不斷畫下TIFA(台美經貿架構協議)大餅(還在重啓談判中),IPEF(印太經濟框架)更是可望而不可及,但撒幣當砲灰是什麼邏輯?
七年前,聖多美普林西比與我斷交時,立法院長游錫堃在臉書貼文表示,「當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少之又少時,台灣的邦交國就會出現」;六年前,巴拿馬轉而與中國大陸建交時,游錫堃舊文重貼,他主張,「中華民國」邦交國就讓習近平去操心,即使剩十國、五國、甚至零國也沒關係,把資源放在與我友好的(以台灣之名建交者優先),只要編列「國際援助」預算,採取「願者上鉤」的策略,總會有部分國家因財政考慮,期待與「台灣」建交,我方只「爭取數國」,中國就必須經年累月「防備百國」。
游錫堃的想法很獨特,七年來,台灣爭取到了兩個代表處─立陶宛和索馬利蘭,中國並未「防備百國」,對立陶宛甚至也沒斷交,只是停止產品輸陸(牛肉與酒),游錫堃還特別發起「購買民主蘭姆酒」;而後者,中國本來也沒承認(中國承認的是索馬利共和國),國際唯一承認索馬利蘭為國家的就是台灣,而台索也未正式「建交」。
民進黨政府如此厭棄「中華民國的邦交」,但「台灣(國)的邦交國」依舊是一個巨大的懸念,而且是戰爭威脅罩頂的懸念;更懸的還不只是斷交,而是美國已經沒有太多能力支持台灣維繫基本的國際空間,在大國博弈中,台灣不只成了棋子,還被拿來當槍使,而且,在美國眼中,可能還是一把不大好使的槍。
熱門新聞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
您也可能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