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能/「潛」能引領將來志向?
「工作與自己興趣結合當然好,但興趣不應該是工作的首要目標,收入才是。」
國三的學生已經需要考量自己的升學志向:是否進入技職體系?將來要選擇哪個科系?乃至出社會後投身哪種行業?左右這些選擇的,不僅是自己的興趣、專長,也有想擠身何種社經地位,以及最直接的收入多寡等因素。因此,編輯也訪問了五位國中生對此的看法。
陳同學提到自己身上習慣帶點錢以防緊急狀況,若沒帶錢出門會沒安全感。談及將來的志向,他也是以穩定生活為目標,「工作與自己興趣結合當然好,但興趣不應該是工作的首要目標,收入才是。」對跳舞有熱忱,目前也在參加相關社團活動的宜潔也有類似看法,因為對舞者的職業生涯不太樂觀,還是希望先走比較平穩的升學道路,再來思考如何朝舞蹈發展。
但熱愛篆刻、繪畫等創作的李韋亨,也提出了「錢不能代表一切」的看法,他指出創作背後有自己投注的心血,不能全用金錢價值來定奪,因而他還是會努力朝此邁進。而有創業夢想的王同學,雖然認為自己是個比較愛冒險的人,卻也在生活中逐步務實地管理錢財,希望將每一分每一毫的錢花在最值得之處——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以及閃閃發亮的未來夢想間,這些孩子已經在思考取得平衡的方式,向「錢」邁進,但也不偏離理想的道路。
師長觀點:陪伴孩子思考「錢」途
讓人運用錢,而不是被錢綁住的心態。
劉遵恕老師指出,在國中的課程裡,早已納入了與金錢相關的議題。諸如公民課會有簡單的經濟學探討、各項金融產品的介紹,並帶入基礎理財觀念。而輔導領域則著重在對金錢價值觀的探討,透過在課堂討論日常生活中的花費,以及如何運用手頭上的金錢,來讓學生學會節省、比價、儲蓄,以及最重要的:讓人運用錢,而不是被錢綁住的心態。
劉老師說,其實多數的學生並不會有超出這年紀的慾望,名牌或高單價的商品在他們眼中依然是「大人才擁有的世界」。所以師長如何讓孩子從小建立起合理的金錢使用方法與價值觀?最重要的依然是釐清自我的需求是什麼。每個孩子的觀念與教養可能不一,也許會浪費,也許會炫耀,這需要師長提醒與引導,每個階段可以擁有或不能擁有的物品,以及怎麼樣取得才是正確的。如此,漫漫「錢」途,才不會不小心走了歹路。再單純天真的孩子,也會逐漸長大。從這幾位國中生的話語中,已經能感受到即將成熟的自主價值。
或許不是每個青春少男少女對金錢都有一樣清晰的思考脈絡,但大人只要願意陪伴並提點孩子,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學習的潛能,進而思考日常大小事乃至人生裡的「錢」能與「錢」不能——相信在長大之前,這條「錢」途並不險峻,反而會是最好的成長養分。
感謝三峽國中學生王同學、陳同學、江宜潔、吳柔瑱、李韋亨,以及劉遵恕老師的協力。
作者/黃曼茹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張老師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