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知道的是:台積電該不該「應邀」赴美設廠?話題引發產業界與投資人廣大關注。對晶圓代工產業研究深厚的知名外資分析師陸行之坦言,以晶圓代工上下游需要密切配合的特性看來,「美國製造」實在欠缺經濟效益,但長遠而言,台積電該如何選擇第二生產基地,此時正好是開始討論的良機。
近來外媒紛紛點名,美國政府基於國安考量,希望晶圓代工龍頭廠台積電赴美設廠生產,儘管台積電對此重申目前尚無具體計畫,但仍引發市場高度關注。被譽為「最懂台積電」的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今(14)日列舉三大不利因素,具體反對台積電赴美設廠,他坦言,「做個樣板廠,弄個研發及銷售團隊,唬弄一下美國政府勉強可以」。
欠缺產業鏈 台積電單獨赴美難發揮優勢
首先,陸行之指出,美國沒有半導體下游封裝、測試及組裝產業鏈,「鴻海在威斯康辛州的投資到現在還沒個影,難道還要晶圓處理好,再花費龐大運費送往各國組裝?」光是台積電跨海設廠,仍遠遠無法落實經濟效益。他直言,美國厲害的就是設計研發,不應放棄自身優勢、試圖轉變成科技產品製造王國。
再者,陸行之也質疑,「美國人工粗手粗腳,也缺乏晶圓代工製造所需要的效率,能夠每天24小時輪班工作及研發嗎?」早在10年前陸行之便曾經估算,英特爾美國廠晶圓製造成本高達台積電兩倍以上,主要就是良率、產能利用率、半導體上中下游群聚效益及工作效率,加總在一起造成的差異。「看台積電 Wafertech 沒擴廠就知道了」。
陸行之分析,美國製造的總成本太高、難以達到經濟規模,這就是為什麼連英特爾都要跑到海外設廠,想辦法降低成本,以及格羅方德(Global Foundry)Fishkill紐約廠經營不下去的原因。
然而,「把美國客戶當人質還是要的,台積電千萬不要上當。」陸行之強調,台積電若赴美生產核心技術半導體,除了台灣半導體未來發展前景將有疑慮,若有重大事件發生,美國政府只要顧及台積電美國廠就好了。
最後,陸行之也對台積電長期發展提出建言,認為這家台灣最具國際代表性公司的未來,應該有更長遠考慮;例如,「台灣真的可讓台積電擴產嗎?土地資源夠嗎?哪個新興國家才是最佳擴產地?」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