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百年系列》殖民地記憶與歐洲軍事災難

2014-07-29 19:01

? 人氣

*英國方面,開戰初期的英軍將領多半曾在殖民地服役。當時英國在印度次大陸的駐軍,甚至超過本土的英倫三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亞洲與非洲的殖民地戰爭很少會曠日廢時,因為相較於被殖民國家或地區的武裝力量,德國、法國與英國軍隊擁有現代化的步槍、機槍與機動性的小型火砲,而且能夠以蒸氣輪船或鐵路運送人員與裝備。

1898年9月2日,一群英國軍官(其中一位名叫溫斯頓.邱吉爾)率領的2萬6800人英國─埃及聯軍,在蘇丹恩圖曼(Omdurman)遭遇當地軍隊。雖然蘇丹軍隊的兵力是對方的一倍,但是武器只有長矛、刀劍、老式步槍。戰事開始後的幾個小時之內,英軍以6挺馬克沁機槍(Maxim gun)打死1萬1000人、擊傷1萬6000人。這場屠殺式的戰役在一天之內結束。

對殖民地的歐洲軍隊而言,19世紀末葉問世的馬克沁機槍是一種神奇的武器,讓他們在面對殖民地「叛軍」時根本不須認真規劃如何防範對方的攻擊。

1914年的歐陸交戰各方,還有第三個虛妄幻想:騎兵仍然是致勝關鍵。過去2000多年,騎兵一直是縱橫沙場的勁旅,從倫敦、巴黎、柏林、維也納到聖彼得堡,各國軍方都對騎兵懷抱極高的期望。第一批入侵法國與比利時的德軍,就包含「馬力」超過4萬匹的3個騎兵師,創下西歐戰史記錄。

英國遠征軍的印度騎兵(維基百科)

對騎兵的信心也是來自殖民地戰爭。1899年南非第二次布爾戰爭(Boer War)時期,英軍利用騎兵締造重大戰果,解除布爾人對鑽石城市慶伯利(Kimberley)的圍困。此役的兩位騎兵指揮官弗倫奇(John French)與黑格(Douglas Haig),後來相繼出任一戰時期英國遠征軍(BEF)司令,兩人都對騎兵的輝煌戰史戀戀不忘。

然而在1914年的西線戰場,鐵絲網阻絕加上機槍掃射,無數官兵與戰馬的屍體曠野堆疊,注定了騎兵從此只能在歷史、小說與電影中繼續馳騁。

就是如此,歐洲列強在殖民地叱吒風雲的「當年勇」回憶,卻讓他們在自家戰場銘刻下最慘痛的傷痕,這算不算一種被殖民者對殖民者的詛咒與反撲?

法國的一戰陣亡將士公墓(維基百科)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