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注重數據的呈現和交流,使自己的分析結果功虧一簣,這類的反面案例也有。
孟德爾(Gregor Mendel)是現代遺傳學的奠基人,他花了8年的時間做豌豆雜交實驗,現代遺傳學的三大定律,他一個人就發現了2個,實驗成果也被整理成論文發表。他曾在科學會議上宣講自己的重要發現,但因為他的論文和演講只有枯燥繁複的數字,當時學術界無人能夠完整領會,更別說普通人了。他的發現也因而被埋沒,直到他去世16年後,有人翻出他的論文,才重新認識到孟德爾那些數據的價值,整個遺傳學事實上被耽誤40多年之久!人類天生在第一時間就會尋找對感覺的依賴,視覺衝擊遠遠強過數據。事實上,人類的大腦對很多數據是無感的。
感知大於數據
不僅如此,我們祖先對「大數據」也是無感的。當數據大一點,以百萬、千萬、億,甚至百億為單位,就超出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例如,天文學家告訴我們:「宇宙中有1000億個星系,每個星系又包括大約1000億個星體。」我們對這2個1000億是沒有感知的,換成100億、10億、1000萬,對大部分人來說幾乎沒有差別。
那該如何找到感知呢?我的辦法是找參照和對比,例如,今天地球上的人口數量大約75億,1000億是它的十幾倍,那就想像有十幾個地球站滿了人,每個人都是一個星系或星體。又例如,生物學家認為,人類大腦中大概有1000億個神經元(細胞),和宇宙內的星系數量級正好對應,這樣來對比,就比較容易找到感覺。
本書前面提過,人類的直覺天生是反機率的,我們對機率沒有感覺。其實除了機率,還有比例,人類很難理解數字所代表的真正含義。
最近幾年,去越南旅遊的朋友愈來愈多,他們回來之後,除了稱讚當地的風土人情,還會不約而同地跟我提到一個感覺:東西很便宜。一個普通人到越南,會頓生富豪之感,因為新台幣1元約等於810越南盾,人人都感覺自己是百萬富翁。
但好玩的是,他們從歐洲回來後都抱怨東西很貴。如果說歐洲的物價高,那麼在歐洲的花費應該更多才對。結果仔細一算,他們發現自己在越南花的錢竟然比在歐洲花的還多,每個人都搖頭直覺不可思議!
我聽了他們的經歷之後,不禁莞爾,這又是感覺戰勝數據的證明。很多人面對購買力強的外幣如歐元、美元時,買任何東西都覺得貴,一換算之後就會放棄購買,所以花費就少。而使用面額較高的外幣時,所有東西看起來都很便宜,這刺激了他們「買、買、買」!結果就是花了更多錢。
大腦對圖像有感
在很多場景中,感覺都完勝數據。相較於數據,圖片對大腦的影響要強大多了。有多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類似的實驗,他們幫某貧困地區的孩童募款。第1組展示的是一組孩子的照片,這些孩子個個骨瘦如柴、衣衫襤褸,眼睛裡帶著哀求和恐懼,身邊的環境一貧如洗;另一組展示的則是一組統計數據,顯示這個地區有數百萬名貧困孩童,數據列出他們的體重、營養狀況、家庭年收入、失學率等詳細的情況。這麼說吧,透過這些齊全的數據,捐款的人們可以瞭解到的資訊遠比照片豐富且深入,照理說,這一組應該可以募集到更多捐款才對,但你可能猜到了,結果恰恰相反;數據這一組募集到的捐款總額連照片組的一半都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