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鋼為例,1995年完成民營化,但與民眾所認知的「民間企業」仍有很大差距,董事長與總經理,皆由黨政系統指定。在新聞版面,中鋼高層人事屬於政治類,稍作查詢即可看到政黨的派系角力。換言之,披上民營化的外衣,中鋼高層仍是塊政治酬庸大餅。
這種「有公營性質的民營企業」,或稱為「泛公營」,由公營事業轉為民營的公司,只要是還在「政治酬庸簿」裡的,都不是一般人認知的民營化,因為黨政的手還在裡面攪和,在各種經營環節裡讓「自己人」套利。
關於問題二,如上述,民營化無法斬斷政商關係,而政治生態與利益結構不變,問題只會更形惡化,更加複雜。
台鐵出事後,第一時間就跳出來喊民營化的有兩人,其中一人,是立委選舉輸掉後就任「台灣車輛」公司董事長的蔡煌瑯,這家公司的主要客戶就是台鐵,四個股東中有兩個是「泛公營」。
另外一人是現任民進黨立委許智傑,其所屬新潮流系,正是在爭搶公家資源上,最為人詬病的派系。因賤賣台糖資產遭判刑的新潮流大老吳乃仁,記得嗎?許智傑,有種就低調點,你談「宇宙大爆炸」比較合適。
再者,太魯閣號事故的肇事工程公司負責人,有多項違規紀錄甚至相關前科,該公司還能在5年內拿下19個標案,總金額近2億。看這位負責人的背景,赫然就是2018年-2020年的民進黨花蓮黨代表。
那麼,這一切的背後是什麼利益結構,就不難想像。
關於問題三,許多國營事業是有龐大資產的,能夠承接大量股份的也只有財團,而財團買國營事業股份的目的,不一定志在經營,而是覬覦龐大資產與現金。透過變賣土地,資本炒作等手法獲利,利潤不是來自經營改革,而是來自於資產的轉移。
會搞這些暗盤的財團,自然政治關係良好,政商共享大餅是必然。因此馬上就有輿論指出,台鐵擁有大筆土地資產,各方政客會在民營化過程裡,搶食瓜分這些土地。
至於績效,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精簡人事,降低成本就等於擴大獲利,這便牽涉到勞工權益,基本上公營事業工會,大都反對民營化,因為這代表基層員工被犧牲,這就牽涉到問題四。
關於問題四,台鐵票價的九成要支應人事成本,在民營化的大旗下,按民間企業邏輯,第一個被開刀的,當然是基層員工。
一般而言,工會的力量在公營事業裡較強,在民營企業裡較弱。這股力量有時看似在給利潤導向的企業扯後腿,但不能否認的是,它們也在維護企業裡的弱勢權益,並間接地在對抗資本主義社會裡,財富高度向富人傾斜的趨勢。
因此,民營化風向一吹,台鐵工會就跳出來高調反對,而也只有利益切身相關的工會,才能直指問題核心:該帶頭改革的是官員與立委,畢竟上樑不正下樑歪。須知,太魯閣號出事時,台鐵局長職位已懸缺了三個月。
那麼,民營化的犧牲者已經清楚了,獲益者,當然就是在躲在「資產活化救績效」遮羞布後頭,爭搶資源的各方利益團體。
總結以上,「民營化」往往是場騙局,政府將包袱甩出,將利益留下給黨人分食。真正的問題根源,其實是政府效能不彰,缺乏改革決心,又監督失職。解決不了根源問題,就無法有效管理虧損。
而除了台鐵的龐大資產,這賠錢生意還能有什麼誘因能讓民間接手?在沿線廣設大型購物中心嗎?那免不了又是一堆炒地皮作業,收入不夠的中下階層,只會被迫遷徙到離鐵路更遠的地方,大損鐵路事業的公益性質。
公營事業的弊病,全世界都一樣,重點還是在於政府整頓的決心與執行力。日本鐵路民營化後,一樣出過重大事故,台灣將客運民營化後,偏遠路線消失,事故也並沒有變少。
民營化不代表自由化,市場機制不完全適用於有公益性質的事業,品質優劣取決於主事者。打破公營事業的政治利益結構,回歸專業治理,只是最基本的藥方,但在台灣,這卻是遙不可及的高標。
太魯閣號事故是「政治人禍」,搞民營化,是醞釀另一場影響更為深遠的「政治人禍」。
*作者為自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