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鴻觀點:逃出鬼門關的確診者,真的「康復」了嗎?

2021-06-28 06:50

? 人氣

確診者預後出現精神上、神經上的全身症狀

今年,在科學關注、公眾評論和媒體對「無法解釋」的慢性醫學症狀(無論是否感染後)的報導超過過去十年總和。事實上,從新冠大流行中出現的最令人擔憂的事件就是「長期COVID」的困境。在越來越多的病人中發現了長期新冠感染的急性後遺症,他們報告了新冠感染後的一系列症狀,這些症狀持續存在、使人衰弱,且尚未通過已知或可測量的機制得到充分解釋。這些症狀尤其表現在精神方面,包括疲勞、認知困難、情緒失調、頭痛、失眠、頭暈和各種其他神經、神經精神、自主和全身症狀。即使是不需要住院或醫療護理的輕度初始感染,病人也會自述了這些症狀。許多醫生報告說在 新冠之後出現了此類症狀,這進一步支持了最初的發現,即長期存在COVID症狀並且可能使人虛弱。豈知,世界各地的媒體有的還以「陰謀」和過度關切強調了這個話題的複雜性。這種論調和語氣與犬儒主義形成了相對鮮明的對比。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憂鬱情緒(圖片來源:Sam Moqadam@unsplash)
作者指出,「長期COVID」為從新冠疾病的初始階段康復後,仍可能持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包括疲勞、呼吸短促、睡眠障礙、發燒、胃腸道症狀、焦慮和抑鬱等。(示意圖/取自Sam Moqadam@unsplash)

「長期COVID」的症狀診斷仍有爭議

當然,也有許多人指出,新冠後病人自述的一系列症狀並不是長期COVID所獨有或特定的。在神經病學、風濕病學、傳染病學和其他次專科診所,經常會遇到具有類似的慢性症狀的病人。一些病人會出現類似的感染後發作,而另一些病人則自述其他潛在的觸發因素,對於一些病人來說,根本沒有「可識別」的觸發因素。不幸的是,對於大多數這些症狀,沒有經過驗證的客觀生物標誌物來幫助診斷或量化測量異常結構狀態。事實上,傳統的血液檢查或腦部掃描還不能可靠地識別出可能導致這些症狀的大腦和腦-身體功能中斷的原因。因此,存在兩種廣泛的可能性來解釋「長期COVID」可能適合這個複雜且有爭議的領域。

為生理學和心理學相互矛盾的解釋打開閘門

首先,新冠被觸發感染後過程,是以不同於以前遇過的病人的獨特方式產生持續症狀的。儘管這在傳統上會違背「奧卡姆剃刀」(Occam's razor),即指傾向於簡單、統一的解釋(favouring simple, unifying explanations)等指導原則,但我們不能忽視新冠的許多首見病理機轉、它對ACE2受體的使用(類似於 SARS-CoV)以及特別積極的相互作用已經在一些病人的大腦、其他器官和血管中觀察到。

其次,長期的COVID可能是神秘的、無法解釋的、慢性症狀類別(感染後或非感染後)的例證,並且可以通過與其他病人中看到的症狀類似的機制起作用。梳理這一點的主要問題是,儘管有大量病人的較長病史,後者仍然知之甚少,並且構成了醫學上最大的盲點之一。不確定性的集體真空為許多不同的疾病概念、診斷標籤以及從純粹所謂的生理學到純粹所謂的心理學的相互矛盾的解釋打開了閘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

鄭春鴻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