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基興觀點:國科會與科技部與權力的滋味

2022-01-18 07:00

? 人氣

行政院組織改造法案業於2021年12月28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科技部正式啟動組織調整,轉型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圖為科技部長吳政忠。(資料照,顏麟宇攝)

行政院組織改造法案業於2021年12月28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科技部正式啟動組織調整,轉型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圖為科技部長吳政忠。(資料照,顏麟宇攝)

日昨,立法院很順利地通過「科技部」改回舊名,但添加技術,成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此法稍「專業」,國人不解影響,也不知質疑,非常可惜。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50年,美國創建「國家科學基金會」,只管基礎學術研究,非部會署之一,其首長非閣員。1959年,我國師法美國,成立「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1967年,改名國科會。

國科會審查與決定各部會署科技預算。但各部會署自有任務,例如,農委會需要發展農業科技,其「農業改良場」就負責稻米與蔬果等。農委會可自行培育人才,包括與教授合作。至於國科會,似乎不易插上手,因農委會最清楚自身任務,切身感最重,又需面對立委民代質詢。亦即,各部會自需努力科技,若交給科技部做,通常如「隔靴搔癢」,效率不彰。

其次,在國家科技經費分配上,大家搶錢,若國科會分配,則如「球員兼裁判」,因自己也爭預算,其自肥讓其他部會署氣結。

1979年,美國與我斷交,台海緊張。美國國家科學院前院長賽馳(Seitz)與德儀公司董事長哈格提(Haggerty,張忠謀的恩人),聯手找科技專家來幫助台灣,我國成立「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由李國鼎當召集人。科技顧問組接管科技預算事宜後,情況有改善。但當年,也遭遇國科會的抗爭,包括放話「國科會被削權」。結果,2014年,立委呂學樟與丁守中「科技立國」倡議下,國科會升格為成立科技部。多好聽的「升格為部」!其實外行領導內行。結果,科技部後悔了,因球員兼裁判的特權不見了

在美國,曾有人提倡「科技部」,但旋即被有識之士否決。美國科技預算由科技政策室與行政管理和預算局查核,優點是各部會自重(台灣是大家預算灌水因知會遭刪減),缺點是研發可能有重複(但也可能是優點,因難知哪一科技傑出或哪一部會採納)。

當前美國科技強盛,關鍵人物之一是傑出電機與行政專家布希(Bush),例如,在二戰時,布局曼哈頓計劃。後來,寫了深具前瞻之文〈科學 ---- 無盡的前沿〉。我國需要這種高瞻遠矚的科技行政專才。

1887年,英國史學家阿克頓勳爵(Acton)提出「權力使人腐化」;類似地,1967年,斯洛伐克作家穆納谷(Mnacko)出書《權力的滋味》,生動描繪英雄在取得權力後逐漸腐化墮落。當前新設計,國科會主委兼任政務委員,不但球員兼裁判,更可挾行政院之名「雞毛當令箭」,實為國家不幸。

 *作者為大學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