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句子的主詞是「愛」,也是此篇章的「話題」(topic),故第一分句後的分句的主詞可省略,英文則不行。此外,華語的詞序在語法上所扮演的角色比英語的詞序更重要,「一樣不大」、「不一樣大」和「不大一樣」詞序不一樣,意義也不一樣。
在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中,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異同會造成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語言遷移是指在第二語言,即目標語,學習中,學習者在使用第二語言時依賴第一語言的語音、語彙、語法、語義、語篇等規則或習慣來表達。如果第一語言的規則和目標語是一致的,那麼第一語言的規則遷移會對目標語有正向的影響,稱為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則是指第一語言的規則不符合目標語的規則,會對目標語的學習產生負向的影響,即干擾;例如,因華語句子的動詞不須標記時態,我國的學生在表達以第三人稱單數為主詞的英語句子時,在動詞詞尾往往會遺漏-s或-es,表達過去式時,在動詞上會遺漏過去式標誌-ed。負遷移會產生語言偏誤(errors)。英語老師對於學生的偏誤不必有錯必糾,以免增加他們的焦慮感,應幫助他們察覺。但若對學生的偏誤視若無睹,學生日久成習,會形成不正確的語言習慣,或發展出一套語言系統,即介於其第一語言(華語)和目標語(英語)的中介語(interlanguage),恐形成洋涇濱的英語(pidgin English)。
以非正式場合使用的新加坡英語(Singlish)為例,新加坡華人會將漢語的句末助詞夾雜在英語裡,口語裡表示驚訝或懷疑的「Really?」(真的嗎?)會說成「Really meh?」,表示遺憾的「I’m sorry!」(抱歉!)會說成「Sorry lah!」,會以「Can or not?」表達「可以不可以?」。當然,語言的接觸無可避免的會「你儂我儂」,形成「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新加坡的華語也會出現「你ha- 不happy?」的表達形式,取代正反問句「你快不快樂?」。若我們希望學生能習得「標準」的英語,老師就要注意學生的偏誤,以免他們所學到的是不「道地」的英語。
同時,學校千萬不要因為對英語的偏重而犧牲了學生的華語能力!當校園裡過度強調英語學習,自然會壓縮華語的學習,包括課堂時間、科目用語、社團活動,甚至是下課後的自由交談。如此一來,校園裡華語的輸入和輸出在質與量上大打折扣,學生的第一語言能力將無可避免地下降。我們國家在實施「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不應該是降低華語水平程度來遷就英語養成教育;取而代之的,應該思考如何讓我們下一代的英語和華語水平程度都比以前更好。我們建議老師要留意學生的華語,避免過分強調目標語,導致學生的第一語言能力下降。我們實在不希望國家實施「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後,下一代的華語程度和英語程度跟以前「一樣不大」,而是不大一樣,甚至大不一樣,比以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