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尊觀點:德國往事─激情燃燒的「六八」運動

2018-06-24 07:00

? 人氣

客觀地說,德國戰後新生代「相對寬容、資訊豐富、參與感強」,他們的民主意識在融入西方體制二十年後已遠遠超過自己的父輩們。可他們所處的家庭環境依然充滿納粹時期和之前的傳統,普遍比較專制。因此,父輩們在年輕人眼裡已漸漸失去了威信。加上新的青年文化(如「黑人音樂」等)與德國傳統文化格格不入,並遭到老一代人的強烈抵制。這種「代溝之爭「在普通家庭和日常生活中越來越明顯。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對傳統規範和約定俗成的逆反,對新潮音樂的熱衷,性道德、時裝和髮型等領域的開放……在所有這些重大變化中,來自英國利物浦的披頭士樂隊(Beatmusik)起了關鍵作用。一批「亞文化」隨之出現,直接影響了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和言行舉止。後來的「滾石樂隊」(Rolling Stone)以其非常直接的情感和欲望表達方式被老一代人嗤之為「骯髒」,卻成為年輕人的崇拜偶像。這些無拘無束的音樂形式為年輕人帶來了一種自由和坦誠的氣氛,傳統禁忌被突破,歌手在舞臺上的真情流露和誇張動作被年輕人視為對虛偽的小市民社會的勇敢挑戰。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六十年代後期的一系列國際事件,特別是越南戰爭,也對「六八「運動的爆發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西方年輕人原先把美國視為民主進步象徵,現在突然發現華盛頓正在越南不惜使用一切戰爭手段捍衛著一個軍事獨裁政權。這讓他們開始質疑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其他地區以自由民主名義捍衛的東西是否也是謊言。

兩次槍擊激化和分化了「六八」運動

1967年5月底,領導學運的「社會主義德國大學生聯盟」( Sozialistische Deutsche Studentenbund,SDS)策劃組織遊行示威活動,抗議獨裁的伊朗巴列維國王訪問西德。6月2日晚,巴列維一行前往柏林德意志大歌劇院觀看莫札特《魔笛》(Zauberflöte)首演式。

柏林自由大學(FU)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本諾·歐內索格(Benno Ohnesorg)在他短暫的26年人生中首次參加這類示威活動,卻不幸成為員警暴力的犧牲品。當時,他妻子正懷著他們的頭胎孩子。兇手卡爾-海因茲·庫拉斯(Karl-Heinz Kurras)是員警內所謂「獵狐」行動隊的成員,在庭審時,其正當防衛的理由雖然證據不足,但最後還是被無罪釋放。

紀念本諾·歐內索格的雕像「示威者之死」。( Lorem ipsum 維基百科)
紀念本諾·歐內索格的雕像「示威者之死」。( Lorem ipsum 維基百科)

Ohnesorg這個德文名字從字面上解釋,意謂「無憂」,但這位無憂青年的突然死亡以及法庭對兇手的宣判結果成為西德學生運動的的一個重要發展節點。從這天起,原本嬉笑怒駡的抗議活動迅速極端化,恐怖組織「六二運動」(Bewegung 2.Juni)和「紅軍派」(RAF)的成立均與此事件有關。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歐陽尊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