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再論陳逸松─駁〈王克雄:陳逸松的兩面性〉

2022-10-02 05:40

? 人氣

二、有關陳逸松評價

要了解陳逸松的歷史評價,可以看看有關陳逸松相關著述、評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陳逸松口述,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 日據時代篇 太陽旗下風滿台》(台北:前衛,1994)。

透過陳逸松本人的描摹,從他的出身背景、求學經過、在日本的專業歷練,以及返台在台北大稻埕開設「陳逸松律師事務所」起所執行的「台灣人辯護士」業務,及轟轟烈烈投入台灣民族運動和本土藝文活動,十足反映出陳逸松非凡的台灣性格。可以說,他生命中所透出的理直氣壯和正直風格,既是天生使然的反骨,又是知識份子昂然的傲骨。

曾健民,《陳逸松回憶錄 戰後篇 放膽兩岸波濤路》(台北:聯經,2015)。

陳逸松是日本殖民時期的第二代台灣人,這一代台灣知識分子求學、成長時恰好遇上全球性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以及左翼社會主義運動的高潮期,受到世界思潮之影響,一方面痛恨殖民地歧視統治,一方面懷抱左翼理想,而且在他們最有活力的青年時期迎來了日本殖民終結、台灣光復、中華民國政府遷台的時代巨變。
這群「新台灣人」從1930年代開始活躍於政治、文化、經濟的舞台,此後至1950年代為止的大變局中,有人入獄,有人冤死,有人逃亡,或者沉默噤聲。陳逸松身為其中的一分子,他的一生經歷足以見證台灣從殖民到戰後的歷程,本書所述即為其戰後時期的回憶。

陳逸松自認是社會主義者,但實際上他的主張一貫帶有濃厚的人道主義和自由主義色彩,而且是個厭惡理論空談、一無所懼的親身實踐者。他在日本殖民時期被視為反日知識分子的代表;…

陳逸松為中共政權服務,使其成為海外黑名單,長期不能回到台灣,直到解嚴後的1997年才再度踏上故土,三年後辭世於美國休斯頓。

評論這樣的一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最適切的解答就是「人道主義」。

陳逸松關心的是為被壓迫者爭取自由,在這樣的原則下,他坦然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無論是協助修訂憲法或者刑事訴訟法等法令,其出發點均在於「保障人權」,無論中國的法律條文和實際施行的狀況有多大的落差,陳逸松只是盡一己之力去實踐自己的理想,而非站在中國之外空言批評。

左翼的集結:從《台灣文學》到《政經報》看良心知識者—陳逸松如何以文化事業實踐社會關懷〈1940-1947〉,《人間思想 16號》(台北:深河,2017),頁199-209。

黃文認為:陳逸松以法律人敏銳的洞悉力,嘗試在戰後初期的兩岸局勢尋求台灣人立足之點,他同蘇新等左翼人士受到馬克斯主義社會科學訓練,認為百廢待舉的台灣社會需從政治、經濟問題改善,他們觸動國民黨最敏感的執政神經,直指施政上的缺失,就國民黨來看,本來有機會透過《政經報》的媒介,為執政初期兩岸人民的認知落差展開對話,但極權統治的本質卻讓它選擇以壓迫、掃蕩的手段對付異議份子,在二二八事件後,知識份子徹底對國民黨絕望,紅色中國和台灣獨立成為另一種台灣出路的選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