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衛預算大幅擴增,如何影響中日關係與亞太軍備競爭

2022-12-29 11:00

? 人氣

岸田文雄

事實上,根據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研究員長尾賢((Satoru Nagao)博士的觀察,2013年之前的日本《國家安全戰略》先是針對朝鮮,然後是中國。他告訴BBC,直到彼時首相安倍發表《亞洲的民主安全鑽石》宣言,聲稱要組建四方安全會談(QUAD)抗衡中國情況才改變。長尾賢告訴BBC,換句話說,東京過去仍猶豫是否將北京列頭號挑戰,直到安倍掌政後,對華戰略開始產生質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路透社分析稱,新冠疫情爆發2年多以來,東京一直在研擬斥資約370億美元增強反擊能力計劃,包括2027年前擴大12式陸基反艦飛彈的射程。同時,新的安保戰略又提到計劃開發包括高超音速武器在內的其他飛彈,也會購買美製艦載戰斧飛彈,採購16架美國F-35戰機等。

三份文件都顯示,日本將突破諸多戰後禁忌,包括進一步放寬「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擴大武器對外出口、深化軍民一體化等。同時針對元宇宙、網路等新戰場,也主張自衛隊需強化「多次元作戰」的能力,以發揮戰略支援的能力。同時,預算將繼續建設日本自衛隊航空基地等軍事基礎設施,新建強化機堡與抗炸掩體,以抵禦中國、北韓飛彈威脅,提高存活率確保反擊能力。

長期研究日本防衛政策,陳宥樺向BBC解釋,各界雖然集中在這次日本國防預算破紀錄的預算,但這看法並未捕捉到日本國防預算這十年來的趨勢。陳教授告訴記者,2002年到2012年,日本10年間國防預算都在遞減。一切是從2012年開始後才一直增加,而且一年比一年的漲幅大,即便是疫情衝擊的過去兩年也不曾止步:「日本多年前早就言明會將國防預算提升到與NATO一樣的標凖,亦即GDP的2%,所以這次的國防預算新高不能說太令人意外。」

軍事反擊能力寫入政策

外界評估,這三份文件決定了今後5至10年日本安保政策方向,最大的變化是日本擁有「反擊能力」。

FILE PHOTO: The Uzushio-class submarine of the Japan Maritime Self-Defense Force (JMSDF) sails during the International Fleet Review to commemorate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ation of JMSDF, at Sagami Bay, off Yokosuka, south of Tokyo,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松田康博本周投書台媒《自由時報》稱,至今以來,根據日本防衛政策,假設他國攻擊日本,日本對敵國飛彈發射地點等進攻據點(曾被稱為「敵方基地」或「戰略基地」)發動攻擊,依法能行使「自衛權」反擊。然而,對於擁有這項反擊能力,松田稱日本一直採行「自我約束」的政策,因此「日本若遭到彈道飛彈攻擊,只被容許將其攔截擊落或是忍受攻擊。」。

回顧日本戰後防衛發展歷史,台灣國防部智庫「國家安全研究院」研究員蘇紫雲則向BBC說,早在1956年鳩山內閣便曾對「敵地攻擊論」提出「政府統一見解」的態度確認。因此日本戰後一直在被動防禦的「專守防衛」及攻勢防禦的「敵地攻擊」擺蕩。直到前首相安倍晉三2006年第一次組閣任命首位防女性衛聽長官小池百合子、及2016年再次任命防衛大臣稻田朋美,才開啟主張日本有權對朝鮮源頭進行反擊的論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