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零」政策持續的時間比任何人預期的都要長,對許多人來說,這是一場犧牲代價高昂的噩夢。中國2022年GDP成長率可能不到3%,遠低於官方設定的5.5%目標,這意味著「清零」政策的機會成本約為中國GDP的2%,即大概6800億美元(約新台幣20兆8900億元)。與此同時,中國與外界聯繫降到幾十年來最低點,幾乎沒有外國學生留在該國,也很少中國人赴海外旅遊。
然而,中國全面開放的速度也比任何人想像的都快。短短幾週內,曾經逼得人民發起白紙革命的封控限制蕩然無存。對於廣大民眾來說,封鎖和隔離的不確定感與恐懼已經消失。到1月8日開放邊境之時,中國將終結1016天國門緊閉的疫情時代,重新對外開放。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2日刊出專文解析中國解封將分別對中國人、全世界帶來什麼影響。對中國人來說,這波疫情高峰的動盪期將在3月底結束。屆時,經濟將開始復甦。由於需求增加,工作機會也將再次出現,部分失業者可以迅速重返崗位。
對全世界而言,中國的重新開放可能對國際旅行產生最積極的影響,其次是商品進口更為強勁。大宗商品的需求與價格將會回升,讓通貨膨脹問題更加嚴重。不過,旅遊勝地也將重新迎來中國遊客,最大贏家將是香港,其次是泰國與新加坡。
有人認為,中國製造業供應鏈的上下游國家能從中受益,不過《經濟學人》認為不然。該雜誌以台灣為例,指出2021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商品出口額相當於GDP的15%以上,但很多都是最終銷往中國境外客戶的零組件,所以可能不受中國開放的影響。
歷經疫情高峰後,中國人將迎來經濟復甦
中國再次與外部世界聯繫,標誌著全球疫情大流行時代的結束。但中國人沒辦法立刻恢復以往生活。據估計,中國現在每天有370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醫院人滿為患,火葬場也是。地方官員面臨著控制疫情,同時保持生產線運轉的巨大挑戰。美國汽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在去年平安夜停止上海工廠的運營。一位高管擔心,地方官員可能會再度封鎖城鎮以遏止疫情傳開。
中國民間消費也會跟著增加,先前收入下滑,但「清零」封控也讓人們避免外出旅行吃飯,而省下一筆費用。總而言之,中國家庭去年將收入的三分之一存起來了。許多歷經失業、工資停滯或房價下滑等打擊的民眾,今年將有機會重新站起來。法國巴黎銀行的中國經濟學家賈桂琳‧榮(Jacqueline Rong)估計,2023年中國家庭消費將成長9%左右,比上一年的成長率還高。
中國房地產行業也可能活絡起來。當局去年11月放寬融資限制,有助避免大公司債務違約,履行續建「爛尾樓」的承諾。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加強市場預期,引導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資投機性需求。因此,可以預期當局將進一步降低抵押貸款利率和首付要求。
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人劉靜(Jing Liu,音譯)表示,今年中國經濟活動可能成長3%,足以將GDP成長率提高0.9個百分點,在更樂觀的情況下,經濟活動可以成長5%,使GDP拉高1.5個百分點。一些家庭可能會決定在今年買房,趁房價回升或購房限制恢復之前,現在是「逢低買進」的好時機。
習近平極力擺脫封控黑歷史、爭取外資
重新開放不代表中國人能一夕遺忘陰暗過去。《經濟學人》指出,儘管中共善於改寫歷史,但習近平將難以擺脫這3年歷史對其威望造成的損害,這段錯誤將被一個世代的中國人銘記。
在經濟方面,許多投資機構也調整對中國的風險評估,減少在中國的投資。去年下半年有大量外資離開中國,10月份110億美元(約新台幣3377億元)流出,11月約有180億美元(約新台幣5527億元)外資出逃。預計當中國經濟回溫時,外資會部份回流,但不太可能迅速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投資盛況。
跨國公司在中國的供應鏈受到嚴重損害,許多公司現在願意付出更多成本,改在其他國家建廠製造,一些公司高層對於決定離開中國感到慶幸。華美報關公司(East West Associates)的布萊恩(Alex Bryant)表示,決定將業務遷出中國的公司數量暴增,中國重新開放不太可能導致這些公司的立即改變心意。
中國當局意識到這項關閉國門太久的壞處。12月初,中國領導人宣布將重點放在吸引外資上,要求地方政府優先尋找投資者。據官媒報導,福建、廣東、江蘇、四川、浙江等地的官員和企業代表團正計劃出國「搶訂單」,贏回投資者。「一次會議抵得上一千封電郵。」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Robin Xing)指出,中國高層很久沒有這樣發話了,「他們顯然想保住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
商品需求暴增,各國通貨膨脹惡化
中國重新開放邊界的經濟影響將延伸到國境之外。3年來,「清零」政策導致中國對國際商品的需求下滑。例如,上海封城期間,中國石油需求量每天減少200萬桶。
去年前11個月中國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同比下降約20%。通常,中國的需求下降會使世界經濟成長失去重要引擎,不過去年由於美國經濟過熱和整個歐洲能源供應中斷,中國能源需求減少,反而使歐洲能夠增加購買量、彌補沒有俄羅斯天然氣的缺口。《經濟學人》評價道,中國清零政策雖然是錯誤的,但起到制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作用。
可以預期,中國的復甦將提振全球經濟成長。匯豐銀行估計,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的GDP可能比2023年前三個月的艱困時期高出10%。根據《經濟學人》粗略計算,中國復甦時期的經濟成長可能佔同期全球經濟成長率的三分之二。
中國開放最直接的影響反映在商品需求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消耗全世界近20%的石油,50%以上的煉銅、鎳和鋅,以及60%以上的鐵礦。11月4日,光是傳出中國重新開放的消息,就導致銅價在當天結束時上漲7%。隨著謠言成為現實,中國對金屬、農作物和能源的需求,將使智利和巴西等大宗商品出口國大賺一筆,但讓印度等進口大國面臨價格飆漲、商品短缺問題。
因此長遠來看,中國復甦也可能帶來其他負面影響。商品需求暴增,或導致價格達到令各國央行不安的程度,促使央行執行緊縮性貨幣政策,以抵消通貨膨脹的威脅。世界其他地區將面臨更嚴重的通貨膨脹率或高利率。
推高全球天然氣、石油價格
分析師指出,如果中國的液化天然氣需求恢復得很快,歐洲的能源進口壓力就會上升。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假設中國的能源需求回到2021年水準,俄羅斯將完全切斷通往歐洲的天然氣;明年冬天,歐洲將面臨270億立方公尺天然氣供需缺口。IEA警告,如果歐洲不採取其他措施增加能源儲備,恐將被迫實行天然氣配給。
石油的供需問題也將浮現。澳盛銀行(ANZ)商品策略師庫馬里(Soni Kumari)估計,如果中國經濟在2023年全面復甦,一整年將逐步增加原油進口量,平均每天增加100萬桶,彌補當前歐洲和美國石油需求量減少的狀況。不過高盛銀行預測,中國可能將油價推高至每桶約15美元,今年第三季度布倫特原油價格可能再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大關,代表全球面臨更艱難的通貨膨脹局面。
中國旅客提振東南亞經濟
中國公民出遊將給鄰近國家帶來更多觀光收益。高盛銀行估計,一旦中國完全重新開放,受中國遊客喜愛的旅遊目的地泰國可能提振GDP約3%。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拉哈(Arup Raha)表示,這將消除影響旅遊地資產價格(包括貨幣)的不確定性,減輕央行加息的壓力。
最大贏家將是香港,這座城市曾經每月吸引超過400萬中國內地游客。根據高盛估計,隨著中國遊客提振各地出口和旅遊收入,香港GDP估計可增長7.6%,而泰國的GDP可增長2.9%,新加坡增加1.2%,馬來西亞增加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