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Doing Stuff - Scanning Items | Ep. 50
— Sanctuary AI (@TheSanctuaryAI) July 21, 2023
Work tools like scanners are designed for people to use. Dexterous hands allow Phoenix to use our tools and interact with the world in the same ways that we do.#RobotsDoingStuff #PhoenixRobot #Humanoid #GeneralPurposeRobot… pic.twitter.com/I1eGpWVJdN
鳳凰已經藉由這個訓練系統,練習二十套技能,扮演二十種不同角色,羅斯認為這是人形機器人未來的方向,它們接受訓練,熟練特殊技能,進而應用在各種產業。家務機器人成真則需要更多時間,最大的挑戰之一,是讓機器人建立觸覺,理解需要對物體施加多少力道,這對機器而言非常困難。
遇到隨機狀況可能引發危險 機器人研發還需時間
人類距離足以處理各種家務和職業需求的機器人還有很長一段距離。穆哈瑪迪教授(Alireza Mohammadi)創建了密西根大學迪爾伯恩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Dearborn)的機器人運動智能實驗室,他表示:「你不能將機器人放在非結構化的環境,然後要求它四處移動又不搞破壞。這個任務對目前的科技水準來說太難了。」
Robot takeover? Not quite. Here’s what AI doomsday would look like https://t.co/PnfYJwh3ib
— The Guardian (@guardian) June 3, 2023
穆哈瑪迪指出,儘管人類可以訓練AI在百萬種環境中執行指令,但機器人在真實世界中總會遇到從沒見過的事物,然後給出無法預測的反應,這可能引發危險。人類對情境脈絡與因果關係具備直覺性的理解,例如我們會猜測太過興奮的狗可能撲過來,也就不會苛責牠,但是讓機器人習得這一連串思考,是極其困難的事。穆哈瑪迪預測,能夠配合指令行走的機器人可能會在十年內問世,但它們不能在完全非結構化的環境當中行走。
如果這些困難都能克服,人形機器人有可能接手一部份人類的工作。羅斯指出許多國家都缺乏勞動力,有朝一日機器人可以填補這些空位。英國國家機器人中心(National Robotarium)執行長米勒(Stewart Miller)表示:「無可避免地,未來機器人會做原本屬於人類的工作,那麼問題是,這代表什麼?我們會經歷轉型的陣痛,但仔細一想,我們也能因此專注於人類最擅長的事,而不需花時間做機器擅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