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在歷史的偶然中找尋大戰略的必然─評杜如松《長期博奕》

2023-09-21 05:30

? 人氣

杜氏在書中也有與其他理論進行對話,例如戰力擴散論(一國軍事力量發展會效法世界首要強國)、戰力採用論(一國軍事力量發展取決於其能負擔的技術與資金)、官僚政治論(一國軍事力量發展取決於政府內部官僚鬥爭與決策)等,藉此增加其大戰略的正當性。惟圍繞這些對話的篇幅較少,這也是為何筆者認為其大戰略論有許都可以重新檢視之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事實上,有許多充足的理由可以反駁杜氏的看法,例如他說中國大陸在「削弱」戰略時期選擇發展專門用於反艦作戰的潛艦,是為了削弱美國力量而來。但事實上,當時中國大陸的軍事發展很大程度都是承襲前蘇聯(杜氏自己在文章中也有提到),甚至90年代與2000年初相繼購買了十餘艘基洛級潛艇,這種對軍備與戰術戰法的沿襲屬於戰力擴散論與戰力採用論範疇。

如果中國大陸要軍事現代化,以世界軍力第一名的美國為對象,再合理不過,尤其依照杜氏「三連發」的邏輯,中國大陸在看到伊拉克戰爭美軍的科技優勢,更有理由遵循美國步伐。然而此「削弱」戰略時期,中國大陸卻是依循前蘇聯腳步,航母也是從烏克蘭買回來的瓦良格號,據此,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假設:中國大陸希望效法的對象一直是美國,但礙於資金與技術無法與美匹敵,因此沿用前蘇聯作法與裝備,待後續資源充足後再依循美國的步伐。

這可以解釋為何中國大陸往後陸續發展了全通甲板的航空母艦(捨棄掉蘇聯特有的滑跳彈射)、建造兩棲突擊艦,以及配備相位陣列雷達的驅逐艦等(2005年服役的052C),前二者都是蘇聯/俄羅斯沒有的軍備,後者研製時間比俄羅斯還要早數年。而這些武器幫助擴展中國大陸在周邊區域的影響力,也就成為杜氏認為有「建立」戰略存在的依據了。

*作者為北京大學「䇹政計畫」訪問學人、軍事評論員,本文為上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