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羅興亞人:暫時居留背後的殘酷現實

2015-05-27 10:10

? 人氣

羅興亞兒童。(美聯社)

羅興亞兒童。(美聯社)

羅興亞人的海上悲歌近來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儘管緬甸的周邊國家都不願意收留羅興亞人,但對羅興亞人(Rohingya)而言,工作機會多、對穆斯林較為友善的馬來西亞,無疑是個應許之地。為了逃離緬甸,數以萬計的羅興亞人不畏路途艱險,爭相前往馬來西亞。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抵達應許之地 僅能勉強溫飽

聯合國難民署(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UNHCR)駐馬來西亞代表托爾(Richard Towle)分析,馬來西亞是個現代穆斯林社會,經濟蓬勃發展,儘管羅興亞人可能在此被逮捕、剝削勞力,但生活環境還是比緬甸好上許多。

 

 

已有超過15萬名羅興亞人逃到馬來西亞,是亞洲最大的難民潮之一。由於馬來西亞並未設置難民庇護所,這些羅興亞人就散居在棚戶、廉價公寓、廢棄屋中,甚至有人乾脆睡在工廠、餐廳、農地等工作場所。

再加上,馬來西亞、泰國與印尼等國都不願將羅興亞人納入保護傘下,這些海上難民好不容易上岸後,只能仰賴三K(辛苦、骯髒、危險)工作過活,當然也無福享受健保及義務教育。

目前約有4萬6千名定居馬來西亞的羅興亞人受到聯合國難民署認證,保護他們不會被逮捕,但還有數萬名羅興亞人還未獲此認證。

今年18歲的奈爾吉(Nurjan Nur Mohamad)2個月前抵達馬來西亞,雖然擔心遭到當局逮捕,但成功逃離緬甸讓她如釋重負。「我很怕警察,但住在這裡吃得飽,又讓人感到安心,比我住在緬甸時好多了。」奈爾吉希望自己和丈夫都能獲得聯合國的難民認證。

前途茫茫 努力避免貧窮世襲

對許多羅興亞人而言,在馬來西亞當個社會邊緣人,遠勝過留在緬甸忍受迫害。但在馬來西亞住久了,羅興亞人不禁開始嚮往更高品質的生活,也盼望讓自己的孩子過上好日子。

25年前,哈米德(Hamid Hussein Abul Khair)歷經千辛萬苦,從緬甸逃到馬來西亞,但多年過去,哈米德已經54歲了,國籍問題與貧窮始終困擾著他。

剛逃到馬來西亞時,哈米德天天提心吊膽,怕被警察逮捕。不久,他與太太在馬來西亞團聚,一同扶養4個孩子,全家定居在吉隆坡郊區的一棟簡陋公寓中。從事過各種古怪的工作,哈米德現在靠擺攤賣印度飛餅(roti canai)與咖哩餃維生。受到聯合國保護後,他們的生活改善不少,但前途依舊茫茫然。

「上天保佑,我們得以在此生活。我們對馬來西亞當然心懷感激,但我們的未來在哪?我的孩子沒有國籍、無法接受正規教育,恐怕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