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芯凝觀點:明朝皇帝名字藏「五行」,兩岸民眾取名爆款有哪些?

2024-11-23 05:50

? 人氣

隨著時代變遷、台灣人取名趨勢也出現變化,以十年級為例,男性以「承恩」最多,「宥廷」、「品睿」也很熱門,女性則以「品妍」、「子晴」、「詠晴」成為主流。到了110年,男性「恩碩」、女性「品妍」最夯,喜歡取「宥廷」的還是很多,而「子睿」、「苡菲」、「雨霏」也受到青睞!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姓名文化歷史悠久 姓和氏概念本不同

中國姓名文化中,「姓」和「氏」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母系社會,那時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因此「姓」是「女」和「生」組成的,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媯、姚、姞」,都是女字旁、説明最早的姓是隨母姓。

而「氏」則産生於父系社會,因為人口愈來愈多、為了便於管理便將一部分人口分出去,於是在「姓」的基礎上産生了「支脈」,稱為「氏」;直到漢代,姓與氏才合而為一,並以父傳子的模式代代相傳。

古人有姓名、有字,也常有「號」,號可以自取或他人幫取的,例如北宋 大文豪蘇軾,自號「東坡居士」。(陳芯凝提供)
古人有姓名、有字,也常有「號」,號可以自取或他人幫取的,例如北宋 大文豪蘇軾,自號「東坡居士」。(陳芯凝提供)

名和字原本也不同 名字之外還有「號」

「名」和「字」在古代也是不同的概念。通常是先有「名」,後有「字」,傳統習俗中,「名」是嬰兒出生百日之後取定的,「字」則是出於避諱、尊重長輩的倫理需要而産生。古人取名字之外,還有「號」、「諡號」、「別號」等,號有自取的,也有別人取的,例如杜甫號「少陵野老」、蘇軾號「東坡居士」。

清末以後,尤其是新文化運動興起後,古人複雜的姓名字號被視為封建文化的象徵,逐漸淡出歷史,但至今很多文人還是保留。而作家取筆名更非常普遍,中國近代作家魯迅,不只用此筆名發表《狂人日記》,他還曾用180多個筆名寫文章,弘一大師李叔同多才多藝,也曾使用過數百個名字應用在詩歌、文學的創作上。

中國近代作家魯迅,本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又改為豫才 ,曾用180多個筆名發表文章。圖為魯迅繡畫,現珍藏於台灣鳳甲美術館。(陳芯凝提供)
中國近代作家魯迅,本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又改為豫才 ,曾用180多個筆名發表文章。圖為魯迅繡畫,現珍藏於台灣鳳甲美術館。(陳芯凝提供)

我之前用「陳羋妡」(音同米心)寫了不少文章(歡迎Google),此名本是因我欣賞中國第一位皇太后羋月而取的,讚賞她的聰慧和治國能力,可我碰到的人99%不會唸「羋」字,包括高知份子、或即使看了電視劇「羋月傳」也沒能作連想的;為了表現親和力於是改成「芯凝」,「凝」字取專注、從容寓意,「羋妡」就作為「字」了,或許,還可以再取一個「號」,想想…

*作者為文物藝術經紀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