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不能再「吃中美兩家茶飯」
嚴格地說,這次年度報告關注的是後者而非前者。獨立關稅區和寬鬆的技術輸出並不必然關聯,比如對澳門,《美國—澳門政策法》(U.S- Macau Policy Act)規定美國繼續承認其為獨立關稅區,但其技術輸出的標準與中國基本一樣。
在九二年時,中國高調反對美國制定《美國—香港政策法》,意思是美國應該無條件繼續給予香港原有待遇,而不是每年核實香港執行一國兩制的情況,但因這部法律是美國的國內法,而中國當時力量又太弱,因此無從反對。
《美國—香港政策法》的重要性在於它維持了香港獨特的「吃中美兩家茶飯」的地位。說句不好聽的,香港之所以能如此成功得益三個時代因素:
第一,冷戰夾縫中的美國紅利。在開埠的前一百年,香港國際地位不但無法和上海相比,經濟發展水準也不如廣州。正是冷戰讓香港突然成為中西交往唯一的窗口,英美刻意經營,香港從遠東的一般都市變為「東方明珠」。
第二,先行一步地吃上中國紅利。中國剛剛改革開放,香港已成為一個中等發達的開放經濟體,由於地利和制度,讓香港通過轉口貿易發大財。
第三,後冷戰的全球化紅利。美國因六四事件制裁中國,後來既與中國合作發展經濟,又一定程度上加以限制。如在關稅上,一年一審批最惠國待遇;科技輸出上,則嚴格限制。美方給香港的政策比給中國的優惠。九七香港回歸後,《美國—香港政策法》保證香港繼續擁有這種政策差異優勢。到了中國進入世貿組織(WTO),關稅優勢已大為消失,香港處境大不如前,但先發優勢尚存與科技輸出上的政策落差還在,香港還能繼續吃中美兩家茶飯。
若危及WTO席次,將重傷國際地位
《美國—香港政策法》規定,對香港的科技輸出限制以「巴黎統籌委員會」 (CoCom)的協議以及後繼的《瓦聖納協定》(Wassenaar Arrangement)為準。基本上這是科技輸出(特別是軍民兩用科技)的最低管制標準。美國通過國內立法《出口管理條例》(EAR),對中國的科技輸出加上高度限制。二○○七年,美國商務部又制訂《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和再出口管制政策的修改和闡釋》(Revisions and Clarification of Export and Reexport Controls for PRC),進一步提高對中國的科技出口門檻。
中國通過香港獲取美國的高科技禁運品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韓戰期間,香港商人霍英東就是以走私專賣西方藥物到中國掘到第一桶金。如今美國對中國有巨額貿易逆差,對香港出口卻有三二六億美元的巨額順差,是香港最大的進口來源國。其中高科技產品(包括電子和醫療產品)占四至五成。雖然官方數字顯示,香港轉口貿易來源國為美國的只有三%,但有多少禁止出口中國的美國產品被轉運到中國,可能永遠是個謎。
以前美國對中港轉移高科技的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主因為:一、中美科技差距尚大;二、中美關係尚好,沒有必要撕破臉;三、香港尚能與中國區隔。
現在中美科技差距縮小,美國已憂心中國科技趕超。中美在貿易與國安問題上交惡,美國已把中國視為最大的威脅。加上中港關係愈見密切,特別是香港和深圳要聯合開發落馬州河套區科技城計畫,香港又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中國又推動香港成為高科技中心,美國怎麼會不擔心中國從香港繼續獲取高科技?
因此,這次的建議和香港的民主自由基本上沒有關係:香港再民主、再自由,美國也不會再把香港看做自家人了。
若美國真的限制對港科技輸出,香港成功的基礎沒了一大半,這對香港當然很不利。問題的嚴重性還不止於此,美國既然想「動真格」,就會有連鎖效應。下一步,美國可能考慮取消視香港為獨立經濟區的政策徵收關稅;再下一步,其他西方國家很可能跟進,不對香港區別對待;再下一步,美國可能會力主取消香港在WTO等國際組織獨立席次,這將嚴重削弱香港的國際地位。
歷史大潮下,香港悲劇難以避免
即便美國這次沒有具體行動,以後也會反覆拿出香港議題對中國施壓。股市和匯率都是容易看到的突破口。長此以往,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必將被新加坡奪走。失去國際獨特地位的香港泯然眾人,在中國的地位也會被上海等城市取代。在歷史大潮之下,香港悲劇難以避免。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