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核災要靠美製機器人?KDDI研究員:美日機器人不同「種」!問題出在日本政府…

2016-12-12 06:20

? 人氣

這種差異在其他領域也看得到。例如,前文提到的建築業界和服務業界,他們所引進的機器人,幾乎都得靠人們用無線裝置操作。也就是說,日本的機器人業界完全沒有要讓機器人擁有人工智慧和自主性的意圖,此為日本和歐美,尤其是與美國最大的不同之處。但為何雙方的想法會有這麼大的差距?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第一個原因是,包括日本各大學和國立研究機構在內的學術界,和機器人製造大廠等產業界,對於機器人的認知並不一致。

在日本,以成立SCHAFT的東京大學資訊系統工程研究室為首的多間實驗室,所做的都是將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結合在一起的研究。但發那科、安川電機等機器人製造大廠的工程師,絕大多數在大學讀的都是和電機、控制系統有關,與人工智慧完全絕緣的科系(人工智慧在日本的大學裡屬於電腦科學等資訊學系)。因此,產業界大多對人工智慧的現況不甚了解。據說現在大林組等建設公司,負責開發機器人的工程師也是如此。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日本政府的態度消極。例如,曾開發出人型機器人的SCHAFT,在開發過程中曾向官民基金(根據國家政策,由政府和人民共同出資的基金)和霞關(按:位在東京都西南方,日本政要所在)一帶的中央政府尋求資金,卻被嚴厲回絕。

政府的回答是:「過去中央政府已經討論過無數次關於機器人的問題,也提出了完整的報告。結論就是人型機器人在日本沒有市場,(中略)要政府出資有一定程度的困難。」(擷自《文藝春秋冬季特刊》[BLOGOS共同企業]二○一四年十二月十七日的報導:「母公司為東京大學的新創企業SCHAFT 前財務長提出強烈的質問,世界第一的國產機器人為什麼會被谷歌買去?」[作者/加藤崇])。

明明外國人已狠狠批判了日本過去對人型機器人開發的努力,中央政府卻選擇充耳不聞。在這樣的情況下,現階段的機器人製造大廠的態度當然會偏向保守,並致力開發已臻成熟的產業用機器人(用於工地現場等重機設備)、忽略更具人性的服務型機器人。

相較於日本機器人業界的窒礙難行,美國則是學界和產業界聯手合作,努力把機器人(硬體)和人工智慧(軟體)結合。例如,開發出史坦利自動駕駛車的塞巴斯蒂安.圖朗,就和谷歌合作,一起將自動駕駛車實用化;美籍華裔科學家吳恩達同樣也在谷歌開發大型人工神經網路,而上述兩位專家都曾在史丹佛大學研究過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工程學。像這樣藉由產學合作,共同開發搭載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的次世代機器人,正是現在矽谷最風行的機器人潮流。

讀到這裡,或許會有讀者發現矛盾之處。的確,前文提到美國的機器人業者,曾批評日本研發ASIMO這類人型機器人並不實用。但DRC計畫開發中的次世代機器人,竟是比ASIMO更先進的泛用性人型機器人,究竟是為什麼?美國當初明明相當嫌棄人型機器人的開發,現在竟自打嘴巴似的以此為目標,背後動機實在令人費解。

這是因為美國機器人業者認為「發展人工智慧領域的時機終於成熟」,只要在機器人身上內建深度學習等技術,就可製造出能和人交流、對人類的工作或生活都有幫助的機器人,過往科幻電影的情節將要成真了。

作者|小林雅一

1963年生於群馬縣。現任日本電信公司KDDI研究所研究員、資訊安全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東京大學理學院物理學系畢,同校同科系碩士班結業之後,即出任雜誌記者,並至波士頓大學留學,主修媒材理論研究(Media Theory)。曾在紐約的報社服務,回國曾於慶應義塾大學媒體傳播研究所擔任教職。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大是文化《下一個統治世界的企業:人工智慧讓47%以上工作被機器人取代, 我如何把威脅變機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