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中關於自慰的介紹為例,抗議的家長認為「快感」、「對身體無害」、「情欲自主」等用詞不妥。然而「快感」一詞正確描述了自慰時的性生理與心理現象,而且避免青少年在無知識的情況下發生自慰時容易產生的內疚與自責情緒,是對青春期發展自然生理現象接納的正確情感教育;不過度的自慰「對身體無害」更是沒有爭議,是性生理知識中,健康教育的基本常識;「情欲自主」則是性別平等教育基本精神的實踐,每個人都有基本的人權,管理並決定自己性生活的表現。
家長對上述教材內容大驚小怪而憤怒指責,其實正表現出自身所受的性別平等教育嚴重不足。落實目前的校園性平教育,是讓每一位學童都能健康度過校園生活的第一步,性別平等教育已經退無可退,絕不容許無知的大人再剝奪學生應得的教育權。
不過,讓我們換個角度思考這看似荒謬的抗議──這不也正代表台灣需要適合成人、社區的性別平等教育嗎?
惶惑的家長需要性平教育
校園內的性別平等教育因為受到「性別平等教育法」的保障,再怎麼不濟也讓學生必然有機會能夠接受到基本的性教育與情感教育。但沒有機會接受性別平等教育的家長卻只能憑著自己對性與性別的想像,出於對子女們的關懷與擔憂,對教材內容提出一連串的批判,無法有系統地檢視自己的性別價值觀與信念,從正確的管道得到正確的知識。
這樣對性別平等教育恐懼而無知的家長,構成了台灣家長群眾的絕大多數。他們不僅會因為恐懼而對教育部和學校的教育方針施壓,導致性別平等教育難以在學校落實,更可能組成各種團體組織,直接滲透進學校,企圖用自身的信念去影響學童。例如與全台1/4國小有合作的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大約有5500志工進入校園宣傳守貞教育,在教導「拒絕婚前性行為」的同時對「安全性行為」的知識隻字不提,已經嚴重危害到學童的性生理與心理的健康發展,也成為性平教育「跳針」般出現的爭議。
社區的性平教育同樣不能等
這些社會現象都在在彰顯一項事實:校園性別平等教育不能等,社區的性別平等教育更加不能等。由於「性別平等教育法」的存在,校園中的性平教育至少有了最低限度的保障,但校園外公民教育中的性平教育卻一直都處於空缺狀態。
筆者在多年服務婦女與兒少的經驗中,也看到了社區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性。在許多的家暴與性侵案例中,加害人往往沒有什麼性別平等知識與精神,在性與身體層面恣意濫用自己的權力,對倖存者造成難以彌補的身心創傷。服務的個案中,也不乏一個個因為自身性別氣質、性別認同與性傾向而遭受性暴力的悲傷故事。
許多家暴、性侵一線服務組織累積許多個案實務經驗,深感個案創傷復原不易,需要更積極推動前端初級預防工作。也正因如此,期許台灣能成立社區的性/別教育體驗中心,藉由此教育體驗中心帶領青少年發展健康的性價值觀,防止青少年性暴力、性販賣及未預期懷孕,希望彌補校園性平教育的不足,讓學童能夠透過中心較豐富的教具與教材及體驗活動,更加充實性別平等教育的知識與精神,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做到在地化的社區性與性別平等教育,讓民眾也有機會能夠獲取正確的知識,共同創造性別平等的社會。
我相信,無論是否受益於現行的「性別平等教育法」,社會大眾本性是善良的。縱使現況下意見多有分歧,但也都一樣希望無論大人小孩都能健康、自主、平等且受到尊重地在台灣生活著。
那麼,是時候停下批判攻擊,想想我們的社會需要什麼樣的性與性別教育環境了。
作者介紹|林暐豪
勵馨基金會社工諮商部議題專員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勵馨想想】誰需要「性平教育」?)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