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這就是德國人的精準。
那天中午,大家花了點時間討論這件事,我們同意吃飯應該屬於目前孩子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一部分,想鼓勵孩子嘗試新食物,應該可以有更好的說法,例如:「這東西很好吃,還加了你喜歡吃的起士,你試試看。」經過了這次討論,我也學到了讚美不是多就能奏效,它必須被用的適當和明確,才能正確傳達正面訊息給孩子。
想培養孩子的自信,父母不該在每一件小事上強調他們做得多完美,應該把讚美的重點放在努力的過程而非結果。孩子才會正確解讀父母的鼓勵,感到真正的自己被認同,而不只有在得到讚美時才感到自信。
作者|莊琳君
英國教育學碩士、十年幼兒園教師經驗(台灣七年+德國三年)
定居在德國的台灣人,英國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教育碩士。曾在台灣任職幼兒園老師七年,目前任職於德國漢堡市區雙語(德/英)幼兒園教師兼教學組長。
從小一路叛逆到大,被爸媽稱之為「家裡最乖的那一個」。高中為了反抗無理校規差點被勒退,正式擺脫高中數學的那一天覺得人生頓時由暗轉明。教官黑名單中的列管學生竟然最後以教育工作者為一生職志,從此相信每個人生曲折都有其意義。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野人出版《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一位台灣老師的德國教育大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