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族與幾年來隨行的數位kaviaz見證下,完成了讓我成為takis-husungan家小孩的儀式。布農傳統,有嬰兒誕生才會舉行的嬰兒祭中,除了向天祈求小孩能夠長得高又壯,還會為嬰孩掛上石菖蒲和薏苡珠串成的項鍊,不但能避邪,也期望嬰孩能像項鍊一樣耀眼美麗。
在這個接納儀式中,我也像個新生兒般,被掛上項鍊,且是每年回家前都會鼓勵我們的阿嬤,將她身上的項鍊送給了我。而當時阿嬤把項鍊掛到我身上之際,同時也給了我她的名:langus,代表我會跟阿嬤一樣具有強韌的生命力!
有了布農名langus,我也才認真思索與學習如何成為 bunun。殺豬只是一個被接納的儀式,成為bunun又該有甚麼樣的標準或期待呢?因緣際會成為bunun,我也常想像著老人家對於bunun的想像究竟會是甚麼呢?
近年來,我開始跟著幾位八十幾歲的布農老人家,他們哪一個不是現代生活裡的工藝師呢?從動手蓋房子,農耕、編織,利用自然纖維做工具與揹籃、網袋,用獸皮做衣服,對身邊的花草樹木瞭若指掌:江某的樹幹質輕可以做刀鞘、呂宋莢蒾有彈性可以做弓箭,作杵就要用哪種木頭,哪些草本植物的纖維可以拿來做線……過去生活在山林裡的他們,生活所需的一切大多取之山林,信仰、倫理、祭儀,以及知識系統也全都跟山川土地緊密相繫,更從中衍生出一套土地倫理,對自然充滿崇敬與珍惜之心。
從南投到台東海拔一○○○〜一五○○公尺的山區流域,幾乎都有bunun曾經駐留的家屋,跟著回到山上家屋,屬於bunun的生活場域,才能真切體會祖靈的信仰、對天地萬物的尊重,都不是掛在嘴上的漫談。
bunun kasu?對我自己來說,就是具備了「成為人的生活能力」了嗎?生活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如何才能更貼近自然地生活著?我嚮往自然生活,所以跟著bunun學習,學習以前在山上一切取之於自然資源的生活,學習認識周遭山川河的命名道理與內涵,學習長久以來居住在此處的靈魂,學習超過七十年的遷徙對族群所造成的影響。
bunun kasu?我還在路上。我相信,這是一輩子的事……
mihumisang,好好活著!
封面圖片來源:桃源布農族@flickr
本文經授權轉載遠足文化《Kulumah.內本鹿:尋根踏水回家路》(原標題:Bunun kasu ha?我是Bunun了嗎?)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