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治政府拼命全盤西化下,到了大正時代,當時日本的人們的服裝,是不是就真的十分西化了呢?答案是:不完全。雖然當時已有人開始全身穿西裝、洋裝了,但洋服是奢侈品,因此仍有不少人的穿衣風格,依舊是以和服為主,或是處在日本與西洋風格的中間,也因為如此,才能造就大正時代的迷人特色 – 「和洋兼容」。
不管穿衣風格是偏向西洋,或是和洋兼容,這些受到西洋文化影響的人們由於多偏向學生或年輕人,因此在當時他們就被稱為「モガ」、「モボ」,也就是「モダン・ガール」「モダン・ボーイ」的簡稱,翻成中文大概就是「摩登少女」、「摩登少男」,由於女性的服裝較多變,因此下面主要介紹明治、大正時代的女性服裝。
大正時代下,女性的大正浪漫
1、兩度穿起男袴,從「男袴」到「洋裝」最後又回歸「男袴」
從哪最能體現大正時代衣服的變化?喜歡接受新潮流的學生,無疑是最好的例子。由於明治時期受到西方影響,使平民女性也得到了受教育的機會,因此像是東京女學校、東京女子師範學校等女校也相繼出現。傳統上,女性都是穿著和服上學的,但和服不但行動十分不方便,而且穿脫麻煩,因此到了明治、大正時代,政府便開放讓女學生能穿上原本男性專用的「袴」(はかま)。
所謂的「袴」,外表看起來是百褶裙的長褲,不過由於只有男性能穿的,所以女性穿上後,當時有不少人無法接受這種太「前衛」的奇異作風,導致女性用男袴的時間,只維持了從明治12年到明治15,短短3年而已,之後女性又穿回和服。
之後到了明治時期的文明開化,受到政府全盤西化的影響,所以女性開始穿起了洋裝,這股風氣也吹到了學校,校園內也開始有一些老師、學生穿起洋裝了。不過,說到底,洋裝實在太貴了,不是說要穿就能穿的,加上當時擔任一直倡導西化的文部大臣被暗殺,所以明治22年(1889)後,不少女性穿沒多久又改穿回和服了。此外,如上述,由於穿著和服和腰帶太麻煩了,因此女學生們又紛紛偷穿回男袴了。
2、男袴變女袴,將西洋元素融入袴中
儘管不少女學生們偷偷穿回了男袴,但女性穿男性服裝的這股奇異感,依舊沒有消除,直到下田歌子的出現。明治18年,華族女學校(學習院女子部的前身)被創立,下田歌子為學校的學監。由於下田歌子之前曾在宮中擔任9年多的女官,所以深知宮中的服裝,加上華族女學校的學生多為貴族、皇族,所以非由文部省管理,而是由宫内省(宮內廳前身)管轄。以此為契機,下田歌子開始以日本皇宮中的袴為基底,設計了一款能做為制服,且兼具機能性與美感的衣服,於是在明治30年「女袴」誕生了。
「女袴」比起「男袴」更像是現代的長裙,因此與有分左右兩褲管的「男袴」,更適合女性穿著,所以甫一推出便受到歡迎,很快地成為了當時幾乎所有女校的制服。由於外型長得像「行燈」,所以又被稱為「行燈袴」(行灯袴,あんどんばかま)。進入大正時代後,女性們除了穿行燈袴外,更會穿上西洋靴、頭上別起大型蝴蝶結,以此來凸顯在自己身為摩登少女的現代感。自此之後,頭戴大型蝴蝶結、身著行燈袴與小振袖、腳穿西洋靴,可說是現代人想模仿體驗大正浪漫時,最具指標性的「定番服裝」。
3、「海老茶式部」大量出沒
行燈袴起源自華族女學校,受到發源地的影響,當時所有想穿行燈袴的女學生自然多會參考華族女學校的配色。當時華族女學校的行燈袴配色,採用的是「海老茶色」(紫色中帶有點茶紅色),所以一時間海老茶色成為了大正時代,女學生間最流行的顏色。
受到明治時代全盤西化的影響,大正時代的女學生們,會一邊穿著海老茶色的行燈袴,一邊騎上來自西方的腳踏車,大步於街上行動,明治、大正女性做為新時代的女性,這種颯爽之姿跟江戶女性非常不一樣。由於學生的身分帶有知識與才氣,所以時人常會藉日本平安時代的才女 – 紫式部,與這些穿海老茶色的女學生們做連結,因此這時期的女學生還多了「海老茶式部」這樣的別名。
大正女性有穿內褲嗎?
談完了穿在外面的褲子,最後來談穿在「裡面的褲子」。在明治時期受到一番西化洗禮後,究竟大正時代的女性是否因此穿上內褲了呢?答案是:沒有。
事實上,不只是女性,傳統的日本人本來就沒有穿我們現代人所說的內褲的習慣,傳統日本男性穿著的是褌(ふんどし),女性則是腰卷(こしまき)。即使進入了大正時代,女性進出社會的比率增加,但當時仍有許多女性就算穿了洋服,下面依舊讓它放空,只圍了一件腰卷。
原因就出在,百年來日本女性的身體,已經很習慣腰卷穿在身上的感覺了,對於內褲這種會把身體一部份地方包緊緊的奇怪感覺,有種說不上來的羞恥。因此才會對內褲產生抵抗感,即使接受西方教育,穿了洋服依舊改不了穿腰卷的習慣。再說,腰卷多是用毛線織成長筒型,除了前面不會被人看光外(但下面會),還具有保暖的功能,所以大正時代的女性還是多習慣穿腰卷。
雖然說大正時代的女性是以穿腰卷為主,但依舊有少部分穿內褲的女性。較著名的如御茶之水附屬女學校的女學生們,學校認為「內褲」就是「文明」!因此受到校規的影響,她們被強制要求穿上內褲。至於何時,日本女性才全體改穿胖次呢?根據都市傳說,「可能」得等到大正12年(1923),當時因為一場天災,間接觸成了女性開始改穿內褲。
大正12年(1923)9月1日,當時發生了著名的「關東大地震」,造成多人傷亡。一陣天搖地動後,位在東京都日本橋的白木屋百貨店,因地震而發生了大火,當時百貨公司內擠滿了人群,儘管火最後撲滅了,但在倉皇逃生中依舊造成了多人死傷。不過離奇的是,許多女性死者不是死於被燒死或被嗆死,而是死於摔死。不久有人在新聞上寫了一篇文章,文中認為這場大火中,之所以會有許多女性死於摔死,是因為她們穿著和服攀著繩索往下滑,但因為風太大,再加上和服裡面僅穿下面會被人看光光的腰卷。為了遮住下體,這些女性只好被迫用一隻手按住衣服,但因單手無法支撐體重,所以最後一個個活活摔死。這個新聞之後被許多媒體渲染,因此間接觸成了許多女性開始脫下腰卷,改穿內褲。
不過,事後證明這應該是個都市傳說,因為日本曾做過調查,發現白木屋大火發生後一年多,不穿內褲的大正女性依舊佔大多數。話題又回到《鬼滅之刃》,如果真的有彌豆子這號人物的話,我們可以知道彌豆子,應該很有可能是「NO 內褲」的,頂多只穿腰卷,而且如果有去上學的話,說不定彌豆子還會被人暱稱為「海老茶式部」。
責任編輯/潘渝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