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社團、學業、愛情,大學四年你該學會這3件事!

2017-09-18 15:07

? 人氣

或許,你拿了魚竿很開心,釣魚釣了四年、六年,感覺收穫滿滿,到了最後你才發現你其實喜歡吃素,那麼當初給你的魚竿則是種傷害。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吃到飽不是種幸福,而是種壓力與痛苦

看完上面兩篇一堆的資訊源(甚至還有實體活動源還沒端出來呢),就像你到一間超豐盛的吃到飽餐廳,還沒開動就備感壓力,但我認為這種壓力與痛苦是必經且必須的。

如果你不想到最後忘記了什麼是「餓」的感覺、不曉得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甚至所有你吃下的都是他人以及環境所塞給你的話,這時候就拼命地吃吧。你會從各式各樣的佳餚(資訊)痛苦中,漸漸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而進入下一個階段:「斷」。

1. 「斷」:資訊的篩選

在經過幾次吃到飽的宴會,你會發現到最後最快樂的並不是那些什麼都吃的人,他們通常是當下撐得很得意,回了家卻躺在床上抱著肚子痛苦,什麼事都做不好無法做;然而,最快樂的是那群知道什麼東西自己不吃不需要,珍惜自己所挑選的每盤菜色,並多留給自己一些空間,回到正常的日子,繼續過他的人生,穩定而長久的快樂。

選擇往往不是選擇你想要的,選你所能承擔,並刪除你所不需要的。

所以,與其去標記自己認為哪些菜色(資訊源)是重要的,不如先去刪除那些其實你並不需要,但你總覺得未來會想吃的。(現實是你只有二十四小時一天,你也只有一個胃。)

當然,你也可以看到這就覺得我這封信不是你需要的,那就直接按下「X」離開吧,千萬別再透過「收藏」,覺得你未來會有機會再拿出來讀,Read Later = Read Never。

「任何選擇都不是錯的,但有可能會錯過。」到這邊,我想先恭喜你,經歷過痛苦的狂吃時期後,終於知道自己想吃什麼,以及怎麼用自己的方式去吃。

2. 「捨」:朋友與關係管理

當你慢慢瞭解了自己不喜歡吃什麼、需要吃什麼時,你會發現你的「朋友圈」也開始成形了。

(圖/侯智薰提供)
 

分開來探討很容易,但這時最重要的是:

(圖/侯智薰提供)
 

我們在大學時期,可以玩在一起的朋友非常多(外顯個性相同,畢竟我們都是人類,動物性還是存在的:貪玩貪吃貪睡貪娛樂),但能跟你討論共同目標,分享內在想法與觀點的朋友,卻是少之又少。

另外,你也將會發現:

「能跟你分享觀點有共同目標的朋友,通常能跟你一起出去娛樂;但能跟你一起娛樂的朋友,幾乎很少能跟你談論理想與共同行動。」

基本上到大學後段(即將出社會),將朋友圈分層後,你會發現:

個性外顯趣味相投:一般(酒肉)朋友,數量最多
價值觀相同:知己,數量最少
弱連結:稍微見過面認識,了解彼此背景、知道對方狀態,有事情可以互相兌換資源與意見。
事業上夥伴:為了流通資源,即便不認識,但也要知道有這些人的存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

侯智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