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的老師那麼愛出選擇題?奧地利一張全非選考卷,讓她看見台灣教育最大盲點

2018-01-09 11:41

? 人氣

讀情詩時,我們也會因老師的解釋而面紅耳赤:原來古時候的詩人無法太明目張膽的描述露骨的情節,便會使用許多隱喻。好比「花園」代表的是女孩的性器官,女孩給男孩「花園的鑰匙」則代表同意發生性行為,「摘下花朵」則代表已經發生了性行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德國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有一首叫做《野玫瑰》的詩,原文意為《荒野小玫瑰》(Heidenröslein)。這首詩是如此開始的:「男孩看見野玫瑰,荒野上的玫瑰。」這裡的玫瑰就是一個擬人法,指的是一名年輕女子。原來,歌德寫這首詩時才二十出頭,而且才剛剛被甩不久,藉由這首詩來紓解情感。

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非常崇拜歌德,將這首曲子譜寫成一首聲樂曲,後來陸續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的版本,甚至也有中文版,一直留傳到今日,依舊膾炙人口。著名的電影《海角七號》也就是用《野玫瑰》這首歌來當貫穿場景的引子。

從客觀的「分析」到主觀的「解讀」:國文月考沒有選擇題

讀詩,跟事情有沒有標準答案有什麼關係啊?

有的!把詩的結構梳理過,我們繼續挖掘深層意境:你覺得作者想要隱喻什麼?想要反諷什麼?你覺得他想要表達什麼情感?詩中出現月亮、湖泊、夜鶯,你覺得他在影射什麼?這首詩是否能夠引起你的共鳴?

這些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你的答案。

在德文月考時,老師也會發多首不同的詩,讓你選一首,這首詩就是你的月考題目,不考任何其他的東西,你要寫長長一篇文章來分析及解讀。

到了高年級,一堂德文月考就長達三、四個小時,讓你慢慢思考,寫這樣一篇詩詞詮釋很耗腦力,沒有靈感、沒有體力時,還可以走出教室吃個點心、喝個飲料,再回教室繼續奮鬥。因為要分析格律、節奏、抑揚頓挫,教室放眼望去,就會看到大家都搖頭晃腦的喃喃自語,一邊輕輕的用手指頭敲打桌面算節拍。

因為分析結構的特徵是客觀的 (文體、修辭法、韻腳、節奏等),所以老師會依據正確答案範圍來評分;但在解讀詮釋方面,沒有選擇題要你勾選「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答案?」每一個人寫出來的內容都會不同。

*******

一起來看看歌德的《野玫瑰》,全詩中文版翻譯是這樣的:

男孩看見野玫瑰,荒地上的野玫瑰,

清早盛開真鮮美,急忙跑去近前看,

愈看愈覺歡喜,玫瑰、玫瑰、紅玫瑰,

荒地上的玫瑰。

男孩說我要採你,荒地上的野玫瑰,

玫瑰說我要刺你,使你常會想起我,

不敢輕舉妄為,玫瑰、玫瑰、紅玫瑰,

荒地上的玫瑰。

男孩終於來折它,荒地上的野玫瑰,

玫瑰刺他也不管,玫瑰叫著也不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