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跳鼠的故事上。我們假設跳鼠不具任何工具價值,將焦點放在:這個物種是否具有內在價值?或許跳鼠本身的價值就是在於牠們是存活於地球上的物種。不過呢,「活著」這件事情不一定會產出價值,天花病毒、愛滋病毒、或是傳播瘧疾的蚊子雖然都活著,我們卻會質疑它們的內在價值。但我們對它們所抱持的負面態度,可能就是因為它們會傷害到我們。所以它們可能仍具備某種內在價值。
不受到人類干擾的物種存在本身可能有其價值,但這不會是我們保育物種的理由,因為物種滅絕是大自然的物競天擇;而毀滅物種也是人類本性,是人類用來馴服大自然的手段。田地、農作、國家公園,原本都是不存在的,都是人類介入後的產物,就像那些壯觀的大橋、雕塑與設計雄偉的廊道。
也許我們該大方承認物種多樣性的價值。我們對於物種多樣性的重視,不會因為我們的目的或自身利益而改變。正因為跳鼠是跳鼠,所以我們珍惜牠們。但請注意:儘管如此,跳鼠的價值仍受限於我們認為「因為跳鼠是跳鼠」。更有力的立場應該是這樣的:無論是否得到人類的重視,跳鼠或任何物種都有其價值。不管怎麼說,要是這些物種不具備這種價值的話,我們又何必「因為跳鼠是跳鼠」而珍惜牠呢?如果一個東西不值得珍惜,我們又何必重視?
不過,我們確實很難只靠「因為牠是跳鼠」之類的論點來評價物種。我們幫助某隻跳鼠,例如給牠食物、給牠避難之處,我們認為這麼做是為了牠好;然而,物種與單一動物不同,物種不見得能因此受益。我們也很難從該物種的觀點得知如何才能讓牠們過得更好。更何況,物種並不具有觀點。
人類保護特定物種的生存,但並非所有物種都受到保護。我們評價物種。我們是評價者。或許具有內在價值的東西,同時也要是能給予評價的評價者,比如人類就是(這麼想對人類來說也比較方便),然而這種說法仍然令人起疑。如果少了評價者,便沒有東西會受到重視;但這並不表示評價者很有價值,也不表示一樣東西只有在受到重視後才具有價值。
當我們進行評價、展現偏好並認為某樣東西有價值時,我們也許會開始察覺到一樣東西的內在價值,我們會發現這樣東西的價值與我們的經歷無關,甚至與任何經驗都沒有關聯。或許這是為什麼這麼多人(無論他們是否信仰宗教)都會因為物種的多樣性而讚嘆,進而希望保護牠們不受人類或大自然的殘害。這也是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能欣賞日落、山景與海景之美,這些美麗的事物都有其價值,而且其價值不會因為人類的評價而改變。
有時候,或許不受人類打擾更好。你可以想想那些遍布空酒瓶、菸蒂或其他垃圾的海灘,美景不再,令人不忍卒睹;然而,如果沒有人類的話,還會有任何破壞或建設存在嗎?
沒有人類的話,地球是不是仍然會哭泣呢?
作者介紹│彼得.凱夫 (Peter Cave)
現任英國人文哲學家協會主席,倫敦紐約大學、倫敦城市大學與英國公開大學哲學課程講師。凱夫時常參與國內外哲學講座,與人探討弔詭的邏輯悖論,追求清晰的邏輯論證,特別著重於倫理、政治與宗教領域,也常在哲學期刊雜誌發表哲學文章,從學術性論文以至大眾讀物皆有貢獻,他也曾為BBC廣播電臺的聽眾撰寫並介紹有趣的哲學悖論。凱夫認為,藉由故事、影像與些許幽默,能讓哲學與深度思考變得生動活潑。他是暢銷書《Can A Robot be Human?》的作者,也撰寫許多哲學基本入門書籍。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EZ叢書館 《為了活命,你會吃人嗎?:33則有夠弔詭的邏輯悖論》(原標題:迷思7 跳鼠該救,為什麼蟑螂就該死?)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