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來,葉俊麟筆下的意象超越賺人熱淚的淺薄悲情,要唱好這首歌,非得從音色裡提煉出滄桑與堅韌的結晶。再者,歌詞與原曲無縫貼合,唱起來生動自然。曲調本身柔軟有彈性,把陳芬蘭嗓音裡苦甘夾雜的氣質,提升到不卑不亢層次。
一九五○年代末本地作曲者人數過少,寫出的新歌的質和量不足以應付需要,在台語歌聽眾求歌若渴的狀況下,外來曲調的利用勢在必行,如何選出適合的歌曲、填上適當的歌詞,是唱片從業者共同面對的挑戰。〈孤女的願望〉可說是產量巨大的葉俊麟最優質的作品之一,為少女歌手量身訂做的歌詞巧妙編纂出煞有其事的情節,讓聽眾忍不住按圖索驥,對號入座。
曲中角色與陳芬蘭的形象密切疊合,正是歌曲最成功之處。葉俊麟所寫「阮就是無依偎可憐的女兒」與她的嗓音融合為一,難分難捨。
關於陳芬蘭的背景,幾個廣為流傳的說法多為刻意打造。包括演唱此曲時年僅八、九歲,家貧輟學,她以這首歌在歌唱比賽得名,錄成唱片後熱銷,全台巡演一百五十場,收入得以解救家庭的困厄,還讓父親重振事業,新聞標題因此直接定名〈孤女的願望終奮鬥成功〉。歌曲發行後兩年,陳芬蘭主演的電影《孤女的願望》上映,廣告稱她為「天才歌星」,電影則是「哀豔奇情歌唱倫理大悲劇」,再次強化這樣的印象。
實際上,陳芬蘭不是孤女,是在家庭的栽培與支持下,先參加比賽,十一歲與亞洲唱片簽約後灌唱〈孤女的願望〉。但這樣的人設楚楚可憐,戲劇感十足,對於經營明星形象極為有利。
從這個角度,可以順帶說明為何歌唱技巧優異、每首歌都真切投入角色的紀露霞,在明星光環上,稍遜於唱什麼都帥氣淡定彷彿置身事外的文夏、總是被拋棄的癡情男子代言人洪一峰,以及被視為本色歌手的陳芬蘭:就是因為少了刻板卻鮮明的明星形象。
公允的說,陳芬蘭從年少時就與紀露霞一樣,是以聲音揣摩、扮演曲中人物,嫻熟唱腔令人動容,卻因著〈孤女的願望〉塑造出的形象深入人心,誘使聽眾誤以為她的演唱不是表演,是真情流露,是對著聽眾揭露隱私,而這首歌曲是非虛構、傳記式的人生主題曲,是認識這位小歌手最好的捷徑。
假還真時真亦假,虛實難分最是迷人。上了妝卻讓人以為是裸顏素肌是化妝的最高境界,音樂亦如是。少女歌手後來展翅高飛,強大的起跑衝力功不可沒,亞洲唱片的選曲恰如其分,挪用自日本原曲的旋律與編曲活潑清朗,再加上葉俊麟妙筆生花,一層又一層,把她嬌憨又老成的中低音密密實實的包裝成感人故事,一則力爭上游的勵志小品。
勵志小品背後,有著時代印記
一般說法是,〈孤女的願望〉反映台灣農業轉工業的劇烈變化,加工業興起,城市工廠引入大量鄉下女工與童工,而歌曲女主角可能是養女或童養媳。其中關於加工業的說法,已有論者指出,第一個加工出口區成立於一九六六年,這首歌曲早了好幾年,孤女應徵的應該還是台灣的內需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