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台北的知名地標,「台北101」應該是公認排在榜首的指標性建築。而它的存在,不僅讓信義計畫區成為台灣相當重要的商業中心,也吸引需多國內外企業在此設立總部,更讓附近蓋起眾多的百貨、旅館與豪宅。
不過,如果最近幾年你有踏進這裡,應該會發現有些地方正在蓋新大樓,加上部分建築位在台北101附近、高度都不低,因此這些建築完工後,原本遠眺信義計畫區常見的一根竹子景象,到未來會有不同的樣貌。
那目前有哪些建築正在興建?進度如何?以及我們把視野放大一點,究竟整個信義計劃區是怎麼誕生的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這塊土地的過去與未來吧!
一、信義區發展
開頭有個重要的資訊要先弄清楚,就是「信義區」跟「信義計畫區」雖然只差兩個字,卻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信義區是台北市行政區的劃分,而信義計畫區則是裡面的其中一塊,其他部分則是五分埔休閒生活、吳興六張犁多功能住宅區、福德生態綠廊住宅區、國父紀念館特色藝文區,以及四獸山生態休閒遊憩區。
夭壽,現在是名字越長越厲害的概念嗎?
那我們先從比較大塊的信義區簡單看起,就以交通建設與重大工程兩方面下手好了。首先交通建設部分,信義區主要有台北捷運藍線、紅線、棕線、興建中的紅線東延段以及規劃中的東環段,而紅線延伸段預計今年底完工,東環段則是在今年3月底通過綜合規劃的最後一關,捷運局希望能在2年內動工、9年半完工。而今天的主角信義計畫區,就涵蓋了藍線、紅線與東環段這3條路線,交通可說是相當便利。
再來,來看一下正在進行的重大建設,分別有改建中的國父紀念館、爭議很多的大巨蛋、最近剛完工的廣慈博愛園區、以及修復中的台北機廠—又叫做國家鐵道博物館。其中最有趣的還是這顆蛋了,不過大巨蛋本身的資料龐大、爭議很多、各式各樣的說法更是不少,這個複雜程度,讓我回想起幾個月前的桃園航空城、處理快上萬頁資料的陰影,所以鳩打馬得(稍等一下),我再想想要怎麼講解這顆蛋比較恰當。
所以我們先把好奇心轉移到信義計畫區上,究竟這塊現在如此繁華的區域,是怎麼長出來的呢?其實整個過程有一點點的陰錯陽差。
二、信義計畫區各時期發展
對台北比較熟悉的觀眾,應該會知道清朝時期,台北是以艋舺大稻埕這些比較靠近河岸為主要的發展地區,後續到日本時期則逐漸向外擴張,其中又以不需要跨越河岸的東邊居多。
而這個發展狀況,我們可以從1945年美軍拍攝的航空照,證明這件事,而且還能看到現在的信義計畫區範圍內,存在整齊的建築,在當時是其實是日本陸軍的松山倉庫。而會設立這座倉庫的原因,主要是為了因應1939年二戰開打,而存放的大量軍火、戰略物資與糧食。
後來日本戰敗,並且在1945年投降,接著隔不到一年時間,1946年國共內戰爆發。不過有句話說得好,打仗打得是後勤,四十四兵工廠是當時國民黨負責維修與生產軍火的工廠之一,位於濟南與青島,不過好景不常,1948年秋季,國共雙方陸續爆發關鍵性的三大會戰。
而在戰火越來越接近的情形之下,總不能把維修廠一直放在靠近前線的位置。因此四十四兵工廠在同一年10月,開始計畫性的從青島跨海搬遷至台灣,並且選擇落腳到剛剛說到的,前日本陸軍松山倉庫,畢竟那邊有現成的建築可以使用,不用白不用,而現在台北101附近的觀光景點四四南村,就是當時跟著兵工廠員工一起遷移過來的眷屬住所。
那時間繼續往下走,1950、1960、1970年代,台北市總人口數從70幾萬人成長到兩百萬大關,當中包含政府遷台,以及後續北漂所帶來的巨量人口,讓原本發展就很密集的台北西區,變得更加擁擠,因此政府打算開始把部分軍事設施搬出市中心,用來興建住宅或商業建築。
其中一個看上的就是臺大醫院南邊的這塊地,是原本的陸軍總部、聯勤總部與憲兵司令部的所在地,我們從1968年的航照影像,還可以看到軍用車輛的身影。
那把軍事設施搬走後要蓋什麼呢?當時這塊地有兩個方案在選擇,一個是大型公園,可以調節都市氣候,另一個則是開闢商業中心,預計建造各種辦公大樓、旅館公寓、百貨商場、世貿中心等等,最後討論由商業中心方案勝出,而這整個計畫被稱作「營邊段計畫」,於1974年啟動。但後來蔣中正在隔年4月逝世,這塊土地,在中央政府的拍板定案下,改成興建兩廳院與中正紀念堂,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到這裡認真聽的觀眾應該會疑惑,阿你不是要講信義計畫區,怎麼講到中正紀念堂去了?因為營邊段計畫的商業中心夢想,最終可說是由信義計畫區繼承了。
1975年,行政院指示四十四兵工廠遷移,計畫把這塊土地,拿來興建軍公教與國民住宅。1977年,林洋港市長加入「副都心」概念,1978年李登輝當市長時,希望把不敷使用的市政府與市議會遷移到這裡,而且接受旅日建築師郭茂林的建議,納入了除了住宅跟市政中心以外的商業中心構想,最終整體計畫大約是在1980、1981年陸續確定。
第一階段
計畫確定後,1981-1994年進入第一階段建設期,信義計畫區從原本光禿禿的土地,開始冒出不少建築物,像是世貿展覽中心、世貿辦公大樓、國際會議中心、國際觀光旅館、市議會、信義區政中心、以及新的台北市政大樓等等。
不過中間在1985年有個小分水嶺,因為當時的政府下令,除了核准的公共建築可以先行施工之外,其他建築都要等後續行政作業走完才能開工,因此1985年之前所興建的建築,都是國家主導為主,不過上面建築名稱很多,我們從外觀分辨比較快,基本上長這一型的,大概都是同一時間建的。
但剛剛說到的禁限令,加上解嚴之前軍用土地無法任意買賣之下,最終導致信義計畫區開發進度並不順利,而雖然後續政府有趁一波房市熱潮放寬部分限制,希望能提升民間投資意願,但依然沒達到效果。那當然的,我們可以從地圖上證實這件事,儘管到了1995年,離開始開發已經過了14年之久,整個信義計畫區依然只有零星的幾棟建築,大部分區塊依然是空白狀態。
第二階段
那土地閒置總要有方法解決,接下來1995-2005年則進入信義計畫區的第二階段,1995年台北市出現首位民選直轄市市長陳水扁,提出了「台北曼哈頓」的想法,除了進一步放寬先前種種管制,也配合中央政府正在推動的亞太營運中心政策。而這段時間陸續有幾個地標性建築完工,像是1996年完成的中國信託總部大樓、1997年新光三越啟用、1998年華納威秀影城完工,再來就是最受人矚目的國際金融中心,也就是台北101建築開發案,在1997年7月12日公告招標,1998年正式動工。
而2000年之後,2003年紐約紐約購物中心落成、2004年統一企業營運總部大樓啟用,周遭的高級豪華住宅也不斷冒出,同時間台北101也在2005年正式啟用,尤其是台北101的出現,可說是大大提升了信義計畫區在商業、娛樂,甚至是台灣在國際上的整體形象。
第三階段
接下來2005年以後則進入第三階段,完工的建築像是比較常聽到的市府轉運站(2010)、南山廣場與陶朱隱園(2018)、遠百信義與Apple信義(2019)。不過就算已經開發約40年之久,目前信義計畫區還是有部分建築,才正要邁入興建階段而已,掐指一算,總共有5棟大樓正在施工中。而其中幾棟建築的高度還挺高的,看來完工後會大幅度改變這裡的天際線,我們馬上就來看看它們的興建進度吧。
三、各大樓進度
D3 四季酒店
一樣從地圖來看最清楚,首先第一個是高度181.4公尺、地上31層地下4層、位在編號D3的四季酒店,開發單位為元利建設。
四季酒店不用多說,是世界頂級的豪華酒店品牌,再加上D3位於台北101南邊,讓這棟建築格外的引人注目。另外根據新聞報導,其實四季酒店近年就一直想進駐信義計畫區,但總是只有風聲、等不到實際動工的一天,直到2019年4月,D3被林敏雄以112.58億元從台北地院拍回後,四季酒店主動要求合作,而為何這塊精華土地被法拍,哇,那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那從外觀來看,除了整體造型偏薄以外、這棟建築採用大面積玻璃,並且在建築最上方,有一大塊白色的東東,環評報告書上面是標示為屋脊裝飾物,更表示會在後方安裝太陽能板。
再來從剖面圖來看,首先這條是地平線,B1~B4為停車空間,餐廳則分成低樓層的2~4樓與頂層30~31層樓,旅館則從8樓開始至29樓,其他地方為旅館附屬設施。
不過很有趣的是,因為環評連餐飲業的油脂量都會審查,而不同料理所產生的量是不相同的。所以在這個圖表中,可以看到四季酒店的餐廳類型規劃,像是最頂層的30、31樓,目前看起來是以中式與日式餐廳為主。
而這棟四季酒店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興建中,預計在2025年開幕營業。
A7 台北天空塔
第二個則是位於A7、高度為280公尺、地上47層地下5層、常以綠竹筍作為代稱的台北天空塔,位於台北市政府東邊。這塊地原本是舊中國信託總部大樓,當中最著名的就是具有文化資產身分的新舞台,也是台北天空塔的爭議來源。
那如果簡單看一下新舞台的歷史,其實還滿長久的。第一代新舞臺最早是從1909年的淡水戲館開始,到1916年辜顯榮買下後改名成臺灣新舞臺,再到1945年台北大空襲時遭到炸毀。
後續的第二代新舞台,則是在1997年跟著中國信託總部大樓重新開幕,開幕後策畫過許多藝文表演活動,深受各界肯定,直到2014年,中國信託總部搬到南港新蓋的金融園區,欸就是這棟很像外星人基地的建築。
但總部搬走後隨即進入拍賣階段,新舞台面臨被拆除的命運。之後在眾多文人界的呼籲下,新舞臺在2013年被列為台北市文化資產,造成沒有買家敢下手而流標,也讓中國信託不滿而提起訴願,最終與台北市政府歷經多次溝通達成共識,中國信託答應會把新舞臺重建,也是台北天空塔5~7樓出現表演廳的原因。
而從外觀來看,台北天空城最著名的就是與台北101相互呼應的竹子與希臘石柱外觀,我自己是還滿喜歡這個設計,從外觀看起來滿典雅的,希望最終成品能跟模擬圖的效果一模一樣。
最後來看一下完工時間,台北天空塔從2019年6月初開始建造,但因為高度很高,地基要打得比較深,加上原本的中信大樓有結構需要保留,所以剛開始的工程進度有點緩慢,直到2021年9月建築本體才冒出一點點頭出來,2022年11月則是完成主體結構封頂。不過有個地方需要注意的是,因為天空塔後續有調整旅館營運規劃,部分樓層分配有做更動,整體工程則是預計在2024年完工,正式營運時間則還不確定。
南山A26、A21
接下來我們一次看兩棟建築,也就是南山人壽的A21與A26,A21因為建築設計上的爭議問題,中間經過幾次的設計變更與修改,我們就先來來看比較簡單的A26。
首先,A26是一棟153.3公尺、地上30層地下3層、以辦公室為主的大樓,這塊地原本地建物是信義區公所,但本身有海砂屋問題,因此在廣慈博愛園區興建時,北市府就計畫把信義區公所遷入,好處是可以把精華土地做更好的利用。
而外觀看起來很像並排的兩本書,視覺上跟旁邊的南山廣場還算搭配,樓層規劃主要是一般事務所與金融保險業,只有在1~2樓一小部分做為餐飲與零售使用。最新進度是目前看起來正在進行信義區公所的拆除工程,何時完工則沒有確定的時間表。
再來我們來看到A21,A21先前是世貿三館,地點位置相當的好,南邊是台北101,北邊則是台北市政府,由南山人壽在2020年以312.76億元得標。而這座A21在整個開發過程中出現不少爭議。
最大的問題就是建築型式問題。首先我們來看最原始的設計,嗯…被網路上許多網友戲稱是巨大屏風,的確是滿像的,因為如果按照原本設計興建,建築寬度會擋住101的其中一面,甚至因為整體設計成斜面的緣故,可能會導致台北某些地區產生炫光問題。而上述種種疑問,成為環評委員審查時焦點,最後環委要求這棟建築,要先通過相關量體、外觀與周遭建築相容性審查。
而後續經過討論與調整下,才變成現在大家看到高度232.7公尺、地上43層樓、地下3層樓的環形塔。而如果從整體設計來看,南山A21分成兩棟,一棟比較高的是辦公棟(塔樓棟),另外一個則是地上3層的商業棟(裙樓棟),預計今年2023年開工、2028年完工。
富邦A25、富邦D1
最後則是富邦的A25與D1,這兩棟就更簡單了。第一個富邦A25,高度為266.3公尺、地上54層地下4層的商辦摩天大樓,工程大部分都已經完工,整棟樓以一般事務所與金融保險業為主,旁邊還有一棟美術館與商業附屬建築,餐飲則規劃在地下,富邦也表示預計會把子公司遷入集中辦公。
另一棟D1則位於台北101的西南邊,而這塊地從以前到現在有好幾個稱號,分別是最貴菜園、最貴停車場跟最貴籃球場,反正換來換去,唯一沒動的就是「最貴」這兩個字。
而這塊地的最新進度是—尚未定案。沒錯,這塊D1地從2017年通過環評後遲遲沒有動工,後續雖然有傳出從飯店換成辦公大樓的消息,但到現在依然沒有任何動靜,看起來應該是打算讓子彈再飛一會兒吧。
四、信義計畫區的重要意義
從前面一連串接續的內容,應該能簡略了解整個信義計畫區,從以前到現在的發展狀況,而這幾十年的變化,不單單只是這裡蓋了很多建築這麼簡單而已喔,其實信義計畫區對於台北、甚至是台灣來說,可說是帶來許多革命性的改變。
首先第一個就是「台北商業重心轉移」,從原本西區的迪化街、西門町,那種原本連著道路而立的低樓層建築、古早味騎樓風景,轉變成超大街廓、人車分離、連通空橋的超高樓層建築。而這樣的改變,也對應到大家對於信義區的高檔、名牌、豪宅等等印象,而台北101的出現,更連帶影響國際上對於台灣地標性建築的第一印象。
但如果我們換的角度,從「都市計畫」的層面來看,許多人應該會挺羨慕信義計畫區有寬闊的人行道與道路、四周建築方正且外觀有一定的一致性,但其實在政府遷台之後,當時大多數都沿前一時期所遺留下來的都市計畫,後續也沒有逐年按照情況修改,直到人口暴增才開始著手進行修正,也因此造成許多問題與爭端。
而當時信義計畫區的開發,不僅讓台北有了第二個核心發展區域,更成為台灣史上第一個實施「都市設計審議」的開發計畫。而這個都市設計所帶來的變革,包括對於整區的建築外觀、高度、環境、交通、廣告招牌等等方面,都有一系列詳細的規定,期望讓整體環境不會太過突兀。因此信義計畫區的成立與開發,對於台灣之後的都市發展來說,可說是立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你自己最期待哪棟建築完工,或是更喜歡哪棟樓的設計呢?
作者介紹|台灣解碼中
這是一個努力把政府文件,翻成白話文的YouTube頻道。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方格子 Vocus(原標題:信義區多棟高樓興建中!如此繁華的信義計畫區,是怎麼誕生的?)
責任編輯/趙鳳玲